![]()
从事阅读推广工作至今已有五六年的光景。今天和朋友规划下个月的阅读推广活动时,我们探讨起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阅读推广活动,才算是真正卓有成效的呢?
我想,一场真正能产生实效的阅读推广活动,可不仅仅是搞了一场热闹的活动、拍了几张好看的照片、发了一篇新闻稿就算“圆满完成”。
有效的阅读推广活动,可不是简单地给人硬塞书籍,而是在于点燃读者内心的阅读热情,在参与者的心灵深处播下“阅读的种子”,让参与者从“要我读”的状态,转变为自发的“我要读”的状态。
![]()
因此,有效的阅读推广活动应该以读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书为中心。活动设计是基于目标人群的兴趣、需求和阅读习惯,而不是组织者单方面认为“某本书很好”,或者紧追图书畅销榜单。例如,面对青少年读者进行阅读推广,可以考虑结合动漫、游戏IP的文学作品。
此外,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注重体验和互动,不能只是向读者单方面地传输内容。有效的阅读推广活动是“对话式”的,而不是“讲座式”的,它能够引导参与者主动思考,表达自我。
阅读推广活动的实效,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影响”。
短期效果主要聚焦于活动开展期间以及刚结束的阶段。它涵盖了这样几个可以量化的指标:
参与度与沉浸度方面,要考量参与者是否全程全身心地投入,并且积极地进行互动交流;
情感共鸣层面,可以判断活动是否激发了参与者的某种情绪,或引发了他们的思考,比如,现场有没有出现参与者的回应或者陷入沉思的场景;
![]()
即时行动方面,要观察活动结束后,是否有人去翻看展示的书籍、向主讲人提出问题,或者当场扫码购买图书。
长期影响主要指的是活动结束后的某段时间里,参与者在阅读行为上产生的某些改变。
比如,是否有参与者自发组织后续的读书会?是否有人回来反馈“因为某次活动,自己读完了那一系列的图书”?
再比如,参与者的阅读观念发生了改变,他们对于某类书籍(例如诗歌、科幻小说、非虚构作品)的看法是否有所不同,从最初的“不感兴趣”变成了“愿意尝试阅读”呢?
![]()
真正能取得实效的阅读推广活动,往往具备以下这些关键特质:
首先,目标明确、定位精准,在活动筹备之初就清晰定义“为哪类读者举办这场活动?希望达成怎样的具体目标?”标越具体,活动设计越有效。
其次,内容与形式精心规划。如果想要互动性较强的活动效果,那么可以选择“图书漂流+心得交流”、“阅读剧本杀”、“故事角色扮演”、“作家工作坊”等活动内容。
如果想让阅读推广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可以把书中内容跟参与者的现实生活、或某个社会热点相挂钩。曾经做过一场阅读推广活动,就是将《0次与10000次》这本书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共同探讨如何主动审视自己的内心状态,并积极地调整自我的应对方式。
真正有成效的阅读推广活动必然能够赋予参与者一定的创造性,鼓励参与者根据阅读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比如写诗、绘画、拍摄短视频、制作手工艺品等。
再者,一场富有实效的阅读推广活动还需要一名优秀的领读者、主讲人,领读者或主讲人不一定是知名作家,但一定是充满热情、乐于分享、友好交流的爱书人。
完成一场阅读推广活动之后,做好有效的后续跟进十分关键。比如,在活动前后创建微信群,在群内分享相关书单和各类书讯;推送活动回顾,包括参与者的精彩发言等内容;提前告知下一次相关主题活动的时间和内容,让活动能够以系列的形式持续开展下去。
真正有实效的阅读推广活动必然是培育型的活动——不仅可以改变个体对阅读的态度和行为,建立阅读社区,并且有贯穿始终的互动,鼓励每位参与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
真正能取得实效的阅读推广活动,是一个将“人”作为核心、以“激发”作为方法、把“可持续”当作目标的系统工程。它更近似于一场精心筹备的“播种行动”,而非一场热闹却短暂的“收割表演”。其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活动当天的热闹程度,而在于活动结束后,有多少人有所获得、有所感悟,并通过阅读感受到生活乐趣,实现个人的成长。
当阅读推广不再将关注点仅仅聚焦于“活动”本身,而是转移到“读者”的成长层面时,实际的效果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