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尔·波兹曼,传媒学大师。著作《娱乐至死》,后面我读了他写的《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个人觉得,这三本一起看更能系统性了解他的思维,而且三本书之间观点多有重复,也有互相解释的感觉。
读后,更坚信,要多读书,少看手机。以下是部分思考,后面继续补充;
一.关于读书和背诵
背诵和阅读同等重要。背诵内化,养心,养气;背诵(背诵经典)必然离不开大量重复,而大量重复会使很多内容流进潜意识,这大概是“灵感”产生的前提条件,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有文字前,知识是靠口口相传的,那时候记忆力是成为“知识分子”的前提,记不住,什么都谈不上。
印刷术的发明普及了文字,蜕化了记忆,强化了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等)。可任何进步都有代价。
祖先的大脑在疯狂记忆中进化了那么久,总会有某些基因,因为记得多而得到留存(物竞天择)。如果在有缜密的思维能力的同时,又能腹有诗书,口吐凤凰,岂不更好。
况且潜意识,它不光连着灵感,还有情感,情绪等很多说不明白的所在,走进潜意识里的东西,在生命中产生的效用,是意识层面不可逆的。
![]()
二.关于视频学习所产生的认知
阅读锻炼大脑的思维,培养理性精神。背诵和阅读结合会把一个人的文字世界无限扩大,进而无限扩大并且预演性的丰满了往后人生。
但是,视频,尤其是短视频会毁掉一切。看了一顿,看了很多又什么都没记住,都没思考,最后会把一个人掏空。
很简单,因为“爽”嘛!不付出思考,思维能力不可能提高,不体会到困难并且克服,就不会成长。
成长就有代价,代价分大小,但都痛。一个手机,一个葛优躺,动动手指再来一段的痴呆操作简直比做梦还轻松。
这是短视频,再来说长视频。
之前很迷一个教授的课,便在网上找来全套,60多小时,认认真真听了两遍,也做了笔记,感觉颇有收获!
后面干脆找了教授的书来读,一读,傻了,书面文字呈现出的知识体系的系统和严谨远远超出了她讲的内容,换言之,讲课更像是一种观点心得的罗列,松散、随意,而书籍却接近对一个课题的完整研究。
而且,在阅读时确实不如听起来更畅快,因为我要不停的停下来,去搜索她提到的文献。或者不懂得名词,而且神奇的是阅读文字时我自己会产生更多的思考(独立思考),而不是像听课那样被带着走。
所以,书还是要读的,文字比视频抽象,抽象的东西更能延展想象。
![]()
三.关于现代早教教具
写到这突然想到之前逛商场时被兜售的益智玩具,就是集动画书籍小玩具一体的。美其名曰提高情商提升认知刺激神经元巴拉巴拉,反正名词越多越专业。
单丛一个角度说,那样的玩具为儿童符号世界的推演和丰富划了不太高明的界限,用动画锁住了想象的可能。
如果情商那么个提高法,那还要什么温柔的睡前故事,要什么亲爹亲妈。直接试管培育批量生产,出来个个达摩祖师。
![]()
四.关于童年的概念
如作者所指,“童年”这个概念在西方世界不过是走过了最多80年的时间,西方的童年世界的一切意象,一切符号内涵,有了80年的历史。
而我们国家,可能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或者已经开始于非常初期阶段。这个阶段在资本的狂轰滥炸下,最可能的现象就是完全消费化的野蛮生长。瞬间会极大丰富,可是秩序感和实质会相对匮乏,毕竟一切都是个过程,毕竟过程都在时间里。
我们在初级阶段,在主要照搬照抄的同时,也在本土化萌芽(原创的动画,儿童文学,童谣)。
所以,西方童年快乐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童年”概念以及尤其而建构出来的意义世界相对成熟。我们的“童年”,也会更童年,但是,在未来。
我们国家从“学业内卷”的层面说没有童年,学习和排名,荣誉,自我价值感绑定在一起是其本质就是竞争然后淘汰…
这个剥夺了童年自由自在的天性。但成年后一切都需要找回来,所以,当这些排名不涉及必然的淘汰时,年轻人会表现的系统性幼稚:退形,大儿童。
![]()
------------------正文分割线----------------1.图片来自网络;
2.文字内容,作者原创,翻版必究;
3.更多精彩文章,欢迎订阅我的公众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