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胜林
来源:知识有复利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放长假在家,前两三天还觉得终于能歇口气,可过了没几天就不对劲了:
每天醒来先摸手机,刷到中午才起床,随便点个外卖当午饭,下午窝在沙发上追剧、刷短视频,晚上熬到一两点才睡,第二天又一模一样重复。
一开始觉得轻松,后来却越来越慌:
想拿起书看看,翻两页就走神;
明明没做体力活,却总觉得浑身没劲儿;
偶尔出门买东西,跟收银员说话都要反应半天,心里忍不住嘀咕我怎么好像变迟钝了。
其实这种长期待在固定环境,重复没意义的生活,越待越丧、能力下降的状态,在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说法,叫土拨鼠之日效应。
它的名字来源于一部经典电影,而我们很多人,不知不觉就会陷入这种循环陷阱。
1
什么是土拨鼠之日效应
土拨鼠之日效应源于1993年电影《土拨鼠之日》:主角是电视台记者,去报道土拨鼠日庆典时,被困在2月2日——每天醒来都是同一天,踩水坑、遇保险推销员、在同一家餐厅吃饭,循环往复。
他先崩溃摆烂,喝酒搞破坏却没用;直到主动改变,学钢琴、帮人、尝试新方式,在重复的人生中活出意义,很快,一天不再那么漫长,他也最终顺利地走出命运的死循环。
后来这个经典电影故事被广泛引申到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称为“土拨鼠之日效应”——指一个人被困在无限重复的同一天,经历相同的事件、遇见相同的人,却无法摆脱循环的状态。
想一想,这不是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吗?
比如辞职待业者敷衍投简历、躺平刷手机;退休老人宅家不社交、只围着厨房电视转;周末固定“躺两天”不动脑,都是典型的陷入了这种效应。
要注意,休息是“有目的的放松”(如散步、学新菜),能恢复精力;而土拨鼠之日效应是“无意义重复”,只会让人越待越丧、认知下降。
2
陷入土拨鼠之日效应,有哪些危害?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在家待久了吗,出去走走就好了,但实际上,长期陷入这种效应,对心理和生理的危害比你想的更严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主要有三个核心危害:
1、认知能力下降,注意力、记忆力变弱
心理学上有用进废退原则,意思是大脑和肌肉一样,需要不断接受新刺激、新挑战才能保持活跃。
如果长期待在重复的生活里,大脑不用思考新问题、处理新信息,相关的神经通路就会慢慢变迟钝,直接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比如有人在家待久了,记个快递地址都要反复念好几遍;
看一篇稍微长点的文章,没读几句就走神,不知道前面讲了啥;
跟人聊天时,想说的话到了嘴边,突然就忘了要说啥 —— 这不是真的变傻了,而是大脑长期没锻炼,认知能力在慢慢退化。
就像长期不运动的人,突然跑步会腿软,大脑长期不动,也会变得没力气。
2、情绪低落,陷入无意义感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有三个核心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胜任需求(能完成有挑战的事)、归属需求(能跟人产生情感联结)。而陷入土拨鼠之日效应时,这三个需求全都会被破坏:
每天重复没意义的生活,会觉得日子不是自己说了算,自主需求被打破;
不用做任何有挑战的事,体会不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胜任需求被忽视;
长期宅家不跟人接触,没机会建立社交联结,归属需求也得不到满足。
这三种需求的缺失,会让人慢慢陷入情绪低落,总觉得生活没劲儿,甚至对以前喜欢的事也提不起兴趣。
比如有人在家待久了,会突然觉得活着好像没什么意义,连追剧都觉得索然无味 —— 这不是矫情,而是长期重复的生活耗尽了情绪能量,让人陷入无意义感。
3、行动力退化,陷入越待越懒的恶性循环
心理学上的行为惯性理论告诉我们,人会习惯重复已有的行为模式。
如果每天都是躺着、刷手机,这种懒散的模式会慢慢变成习惯,导致行动力越来越差。
比如有人想明天开始早起看书,可到了第二天,还是会下意识摸到手机,刷到中午才起;
想今天做顿正经饭,一想到要买菜、洗菜、洗碗,就觉得太麻烦了,还是点外卖吧。
越不行动,越不想行动,最后陷入越待越懒,越懒越待的循环,甚至连出门买瓶水都觉得费劲。
3
人一定要学会跳出舒适圈
为什么陷入土拨鼠之日效应后,很难自己走出来?
因为这种重复、没挑战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种舒适圈 —— 不用动脑、不用费力,只要重复熟悉的事,就能轻松过一天。但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待在舒适圈里,人会慢慢失去成长的动力,甚至出现能力退化。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来自完成有挑战的任务的体验。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圈,从来没做过稍微有点难度的事,就会慢慢觉得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自我效能感越来越低,最后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比如有人在家待久了,想找工作却不敢投简历,总觉得我这么久没上班,肯定没人要;想学个新技能,比如剪辑视频,又觉得我没基础,肯定学不会。
这些想法不是真的能力不行,而是长期待在舒适圈,失去了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其实跳出舒适圈,不是说要去做多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主动接触稍微有点挑战,但努力就能做到的事。
比如在家待久了,先尝试每天早起半小时,出门散散步;或者学一道简单的菜,代替外卖;甚至只是把家里的书桌收拾干净,也是在打破舒适圈。
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能打破重复的循环,让你重新感受到自己能掌控生活,慢慢找回动力。
4
怎样摆脱土拨鼠之日效应
重新找回自我的生命力
知道了土拨鼠之日效应的危害,也明白要跳出舒适圈,那具体该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状态?分享 4 个实用方法,每个方法都能帮你逐步打破循环,找回生活的活力:
(1)先从打破作息循环开始,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
陷入土拨鼠之日效应的人,几乎都有作息混乱的问题。
所以第一步,就是先把作息调整过来 —— 不用一下子要求自己 6 点起床,可以循序渐进,比如今天 10 点起,明天就 9 点 45 起,后天 9 点半起,慢慢调整到正常作息。
比如每天固定一个起床时间,起床后别立刻刷手机,可以先喝一杯温水,做 5 分钟简单的拉伸;
固定一个睡觉时间,睡前 1 小时关掉手机,看看书或者听点舒缓的音乐。
规律的作息能让身体形成生物钟,减少浑浑噩噩的感觉,从身体上先摆脱循环感。
(2)每天加入一件新小事,给生活增加新刺激
心理学上的 novelty 刺激理论指出,新的体验能激活大脑的神经通路,让大脑保持活跃。
所以每天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件新小事,不用复杂,只要是以前没做过或者很少做的事就行。
比如今天尝试做一道新菜,哪怕只是煮个面条加个蛋;
明天出门走一条没走过的路,看看沿途的商店和风景;后天跟很久没联系的朋友聊 10 分钟天,问问对方最近的生活。
这些新小事能给重复的生活带来新鲜感,慢慢打破每天都一样的循环,让你重新对生活产生兴趣。
(3)设定微小目标,通过完成目标找回成就感
前面提到,自我效能感来自完成有挑战的任务,所以可以设定一些微小目标 —— 目标要小到肯定能完成,比如今天看 10 页书、今天洗一次衣服、今天做 10 个俯卧撑。
完成目标后,不用追求多大的成就感,可以简单记录下来,比如写在本子上,或者跟家人说一句我今天完成了一件小事。
这些微小的目标,能让你慢慢体会我能做到的感觉,自我效能感会一点点提升,也就不会再觉得什么都做不了。
比如有人一开始设定每天看 5 页书,完成后觉得好像也没那么难,慢慢把目标调整到每天看 15 页,最后甚至能完整看完一本书 ——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比一开始就定每天看半本书更容易坚持,也更容易找回行动力。
(4)主动接触外界,避免长期独处
长期待在家、缺乏社交,会让人慢慢变得封闭,所以要主动接触外界,哪怕只是简单的出门走走。
比如每天下午出门散步 20 分钟,看看路边的树、来往的行人;或者去小区楼下的超市买瓶水,跟收银员说一句谢谢;周末可以去附近的公园坐坐,看看别人下棋、遛狗。
接触外界能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烟火气,减少孤独感和麻木感。
如果能加入一些简单的社交,比如跟邻居打个招呼,或者参加小区里的小活动,效果会更好 —— 社交中的互动能激活大脑,让你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慢慢恢复正常的认知和反应能力。
4
总结
在家待久了变傻,不是真的智商下降,而是陷入了土拨鼠之日效应 —— 重复的生活耗尽了你的活力,让大脑和身体都变得迟钝。
但这种状态不是不可逆的,只要你愿意主动做出一点小改变,就能慢慢打破循环。
舒适圈就像一个温暖的牢笼,一开始觉得舒服,可待久了才发现,它正在慢慢夺走你的行动力、你的兴趣、你的生命力。
而真正的生活,应该是有变化、有挑战、有新鲜感的,哪怕只是每天多做一件小事,多走一段新路,都是在向有活力的自己靠近。
![]()
Photo by Avi Richards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必学线上课程】
【全面专业系统的管理服务体系】
陪伴企业成长——帮助企业持续管理能力改进
辅导/微咨询/实践工作坊/定制服务
为组织赋能——帮助企业管理绩效提升
线上/线下课程/专题内容
详情请咨询:
电话: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获得更多管理思想与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