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记者 丁晓晨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古籍保护总与泛黄纸页的修复紧密相连。但鲜有人知,当一册册古籍从民间或库房被唤醒时,首要面对的并非修复刀与糨糊,而是一场严谨的“身份认证”——这便是“古籍编目”。作为我国北方第一家、全国第二家古籍保护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7年来,一直在探寻这项为古籍“上户口”的工作。
给每册古籍写一部“立体档案”
“如果把古籍比作一个个面目鲜活的古人,编目就像是为每部书‘上户口’,让他们从湮没无闻中苏醒,有迹可循,各就其位。”该院副教授、古籍编目研习中心主任凌一鸣说,古籍编目绝非简单登记书名,而是涵盖鉴定、著录、标引、加工、目录组织的全链条工作:首先要判断版本年代、纸张材质、刊刻风格,甚至题跋印章的内容与真伪,这一步是“鉴宝”;接着为每册古籍撰写详细档案,包括版本源流、存藏状态、文献价值等,如同“人物小传”;最后按统一规则分类、编号、排架,让无序的古籍变成可检索的有序体系。
与普通图书编目相比,古籍编目多了一重“文物属性”。凌一鸣介绍:“普通图书编目关注内容分类,古籍编目则需兼顾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比如一部明代刻本,不仅要著录书名、作者,还要记录它的刊刻时间、刊刻地点、刊刻者及刻工姓名、版本价值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其文物价值。简言之,古籍编目是‘学术+技术+文物保护’的综合实践,最终目标是让每部古籍为今天的我们讲述过去的故事。”
天津——从藏书重镇到全国标杆
天津的古籍编目有着独特底气。周叔弢、卢靖、潘复、徐世昌、袁克文等藏书名家都曾定居天津,留下了数量宏富的文化遗产。目前,除天津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公藏单位拥有古籍收藏外,不少民间藏书家也拥有藏量可观的古籍。
2022年12月,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古籍编目研习中心”,将编目从任务升级为体系化工程。中心团队深入基层,已调研河东、武清等区图书馆,完成耀华中学、天津四中、滨海新区图书馆等单位的编目工作。凌一鸣说:“以耀华中学为例,我们清点了3000余册古籍,其中不乏清代刻本《劝学迩言》《津门杂记》等地方文献。过去这些书散放在不同书库,现在按经史子集分类、编号、排架,还补全了缺失的题跋信息。”
从“上户口”到“活起来”
编目为古籍注入“可检索的灵魂”,而古籍活化利用才是传承的关键。如今很多完成编目工作的学校图书馆里,古籍不再是锁在深闺的旧纸,而成了师生研习地方文化的鲜活教材。滨海新区图书馆依托古籍编目工作,筹划了古籍相关主题展览、研讨和专家讲座等,及时宣传、介绍、推广与研究古籍编目的成果。
去年5月,耀华中学图书馆因在古籍活化中的突出成效,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授予“中华经典传习所”称号——这是全国中小学首家获此殊荣的单位。学校依托编目整理的3000余册古籍及民国文献,开发了《馆藏珍贵古籍赏析》《中国古代书文化》等特色课程,纳入学校必修与选修体系。镇馆之宝《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宋王黼辑 明万历刻本)这部著录839件商周至唐代青铜器的古器物学“圣经”,得以应用于耀华中学图书馆特色课程教学中。同时,图书馆举办“楮墨流辉”古籍珍本展,从188种明清古籍中精选34种展出,编目补全的题跋信息让《博古图录》的流传脉络清晰可考。耀华中学图书馆馆长钟伟介绍,学校专门选派教师赴天津师大、天津图书馆“以干代训”,建成古籍数字化与修复工作室;成立“古籍文创社”“古籍保护学社”,与天津师大“古籍保护学社”结对,在实践中体会“纸寿千年”的智慧。
从给古籍“上户口”到让文化活起来,天津的古籍编目工作,正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创新的文化自觉,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筑牢根基。
来源:天津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