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37度暖爸
有一种孩子,常常让父母很头疼。
明明一个小时就能搞定的作业,可两小时过去,数学卷子只写了6道选择题;一个简单的,不到200字的背诵,愣是一个多小时还背不会。
你说他淘气吧?也不是,就在学习桌前坐着。
你说他不用心吧?也不是,一直在大声朗读,可就是背不会。
妈妈觉得孩子懒,爸爸觉得孩子笨......表面上看是拖延,实质上不是懒,也不是笨,更不是拖延!
这类孩子的成绩,就是死在了【畏难情绪】这个词里,而且还常常出现【表演式努力】。
很多家长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把孩子的拖延等同于 “惰性”,觉得只要逼得紧一点、罚得狠一点,孩子就会乖乖听话。但实际上,畏惧性拖延和惰性拖延完全是两回事。
惰性拖延,是“我不想做”。
畏惧性拖延,是“我不敢做”。
![]()
孩子心里其实很清楚“应该写作业”“应该复习”。
但一想到:这道题可能不会做;写不好会被妈妈说;考差了会让爸爸失望,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长此以往,会滋生出习得性无助。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无论我如何努力也不会改变现状的绝望感、无力感。
如果家长想要【精准狙击】,秒杀掉孩子的畏难情绪,就必须要找出症结:
第一个结:完美主义的诅咒。
有些孩子不是不想做,是太想做好了,太想着要非常完美的完成了。
他们的大脑里有个声音:“做就要做到最好,做不到宁可别做。”这个声音往往来自过高期望的家庭环境。
这类孩子往往计划很多,想很多,但做得很少。
当大脑的能量被快速消耗,注意力不集中,拖延、分心、自我怀疑也就出现了。
前段时间把心理资源消耗在了对完美的构想;后段时间把心理资源消耗在了和自己对抗。
![]()
第二个结:对控制的无声反抗。
当父母不断催促“快写作业”,学习就成了父母的事。
拖延,成了孩子唯一能掌控的领域——“至少什么时候写,我说了算”,这是自主感的最后挣扎。
这么说吧,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这场关于作业的战争,地图是这样的:
你的催促=入侵他的“心理领土”
他的拖延=保卫主权的“隐形武器”
举个例子,就拿日常家务“洗碗”来说:
你的家(你的心理空间)里,住进了一位“监工”。他每天准时出现,盯着你,不停地对你说:“你现在该去洗碗了!你怎么洗得这么慢?你必须用我教你的方法洗!快点!洗不完不准休息!”
你会是什么感觉?
即使你本来打算去洗碗,被这么一催,你心里还会心甘情愿地去洗吗?不,你只会感到愤怒、压抑,觉得这个家不再是你的家了。
为了证明你依然是这个家的主人,你可能会用一些消极的方法来反抗:我偏要慢点洗,我偏要按自己的方式来,哪怕方式更费劲。
过度催促,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也是对孩子自我功能的剥夺。
被动攻击,是孩子仅有的维权武器。
![]()
第三个结:被聪明的标签绑架。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而且根子往往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
当一个孩子从小被夸“你真聪明”、“这孩子天生脑子好”,而不是“你很努力”、“你刚才想的方法真不错”时,一个危险的心理等式就在他潜意识里建立了:
表现好=我聪明=我值得被爱
表现不好=我不聪明=我毫无价值
这个标签像一顶王冠,既让他自豪,更让他恐惧。为了保住这项王冠,他的整个学习策略会变得极其保守,甚至畸形。
这是一种“固守型思维”的典型表现,拥有这种思维的孩子认为,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
他们的目标就是从一切事件中汲取“证明自己聪明”的养分,并避开一切可能证明自己“不聪明”的风险。
于是,他们本能地回避努力,因为“努力后依然失败”是对“天生聪明”人设最彻底的否定。
所以,这类孩子,他逃避的不是任务,而是对自我价值的审判。
![]()
针对孩子的畏惧性拖延的分析,又该怎么办呢?给你几条,我亲身验证过的有效方法:
1、放下评判,关注内心
放下孩子行为的念头,将注意力转向“他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阻挡了他?”而不是“他为什么不去做?”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转变:从给孩子行为评价、贴标签,转变成站在孩子视角的思考。
从角色上来说,从一个监督者,转变成为了支持者。
2、接纳不完美,给失败的恐惧松绑
孩子的完美主义倾向,不是一天养成的,是逐渐内化了家长的高期待之后,自己产生的一个标准、要求。
精神分析里有个说法叫“客体关系中的期待压力”,孩子从小就会下意识地迎合父母的期待,把父母的评价当成对自己的“终极审判”。
改变,就藏在日常对话中。
比如孩子写作文写得流水账,不用骂:“你怎么写得这么差”,而是说“你今天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了,有进步,咱们下次试试加个细节描写”。
孩子数学题算错了,不急着批评,而是一起分析“是审题错了,还是计算错了,下次怎么避免”。
当孩子知道“即使不完美,爸妈也不会否定我”,对失败的恐惧就会减轻,拖延的动力自然就弱了。
拖延的核心是“怕被否定”,如果“不完美”也能被接纳,那么“开始做”就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
![]()
3、关注努力,而非结果
不说“这道题做对了”,说“我注意到你刚才很专注”。把“快点写”换成“需要我帮你看看从哪里开始吗?”
如果多关注过程,比如“你今天主动翻开作业本”“你这道题虽然错了,但尝试了新的解题方法”,孩子会明白“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有价值”。
动力学中的“镜映式回应”,指的就是家长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会通过家长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如果镜子里照出的是“你努力了,我看到了”,孩子就会认可自己的努力;如果照出的是“你没做好,你不行”,孩子就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怕尝试。
![]()
结语:当你不再和他的“惰性”死磕,转而帮他解开内心那些看不见的结时,改变就自然发生了。孩子的能量,从此不必再消耗在与自己的内耗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家长的改变需要有持续性,因为孩子能感受到你的变化是一时兴起还是真的由内而外的转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