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李大爷刚带着外孙放学回家,忽然腹痛难忍,豆大的汗珠不断从额头滑落。家人急忙将他送到医院急诊,医生听完症状后立刻警觉:“这很可能是肠梗阻,不能再拖!”
面对医生的诊断,李大爷的家人一脸茫然:“肠梗阻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很危险?”
肠梗阻,这个看似陌生而距离遥远的医学名词,其实正悄无声息地威胁着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
而且,肠梗阻并非只有一种类型你能分清自己的风险吗?有研究显示,中国每年因肠梗阻致死的患者高达近2万人,而早识别3大类型,早干预,很多悲剧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到底肠梗阻分哪几类?每一种有什么特点?如何判断、又怎样预防?
![]()
肠梗阻,顾名思义,就是肠道被阻塞了。简单来说,健康的肠道就像通畅的马路,食物和肠液在里面有序流动。
如果某个“路段”被“堵住”,内容物难以继续前行,气体与液体也被困在肠道内,就会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甚至排便、排气停止等症状。
国内外研究表明,肠梗阻在消化系统急腹症中的发病占比高达15%-20%。其中,中老年人因肠道动力减弱、肠道粘连、肿瘤等因素更容易中招。
![]()
更危险的是,肠梗阻一旦发展为肠道坏死、穿孔,死亡率可高达25%-33%。所以,一旦出现“肚子疼痛不缓解+不排气排便+反复呕吐”的情况,千万不能拖延,须立即就医。
机械性肠梗阻“路上有障碍物”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全部肠梗阻的60%以上。常见原因包括肠粘连、肠肿瘤、肠扭转、肠套叠等,就像公路上一块大石头,完全阻断交通。
典型表现为持续腹痛、间歇性绞痛、腹胀、呕吐,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步加重。如果不及时解除障碍,会迅速造成肠壁坏死,甚至威胁生命。
有数据显示,手术过后出现肠粘连的发生率最高可达93%,是中老年人群主要的“隐形杀手”。
![]()
功能性肠梗阻“红灯没人走”
此类又称“麻痹性肠梗阻”,主要是肠道失去蠕动能力,哪怕道路畅通也动不了。
多见于重症感染、腹部手术后、长期卧床或某些代谢性疾病(如低钾血症)人群。临床上占比约20%-25%。患者腹部胀满、轻度腹痛为主,但呕吐和完全性便秘不明显,极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消化不良。专家提醒: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尤其是体质虚弱、吃药较多者,更需警惕。
![]()
血运障碍性肠梗阻“管道断电断水”
这是最凶险但最容易漏诊的类型,主要见于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它不但阻断内容物流动,更切断肠道自身的供血、供养。
早期症状可能尚不明显,常以“突发剧烈腹痛”“疼痛与体查体征不成比例”为典型表现。严重时短时间内肠道就可能坏死,死亡率高达50%以上。
正因如此,这一类型被视为肠梗阻中的“定时炸弹”,一旦出现,要分秒必争处理。
医生提示,心血管疾病基础、房颤、曾有血栓病史者,需格外小心。
![]()
任何疑似肠梗阻的症状(持续性腹痛、腹胀、排气排便中断、呕吐)都应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切忌自行服药止痛。家中老年人一旦出现“肚子突然剧痛+肚子鼓起”或大便、排气突然停止,必须尽快送医院检查确认。
针对高危人群(如有肠手术史、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病、长期卧床、年纪大体弱者),合理饮食(细软易消化、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和剧烈运动是预防关键。
适当增加肠道蠕动的食物如燕麦、蔬菜、少量水果,膳食纤维每日摄入推荐25-30克。但对于有消化系统肿瘤或易“粘连阻塞”史者,纤维补充应充分咨询医生。
![]()
重视身体变化和定期体检,尤其是肠道术后人士、基础病患者,每年至少复查一次腹部B超或CT,早发现、早干预。
对于已经发生肠梗阻的患者,严格遵医嘱治疗、按医护人员安排进食、注意腹部变化,防止病情恶化。部分病人通过及时手术或非手术减压处理,大部分可获得明显好转。但如果延误超过24小时,肠壁坏死风险将直线上升,恢复难度极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