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其防控与治疗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肺癌的主要类型,因复杂的病理机制和较差预后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早期NSCLC的诊疗虽在术前分期、手术及放疗技术上有所提升,但疾病复发仍是关键临床问题,亟需精准生物标志物区分高低复发风险患者,以优化辅助治疗决策。
目前,循环肿瘤DNA(ctDNA)液体活检作为无创检测手段,在恶性肿瘤检测、分子残留病灶(MRD)监测及复发预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该方法分为肿瘤未知和肿瘤知情两种策略,后者虽更优但受血浆中非肿瘤游离 DNA(cfDNA)干扰,限制了检测的灵敏度。针对ctDNA释放水平通常极低的早期NSCLC患者,实现可靠、高灵敏度的ctDNA检测仍是当前需要攻克的难点。
近日,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伦敦大学学院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合作,分析了TRACERx队列中431例NSCLC患者的2,994个血浆样本,采用全基因组、肿瘤知情的高灵敏度ctDNA检测技术进行纵向监测,检测限1-3 ppm(百万分之一)。研究表明,术前和术后均能检测到的、浓度低于80 ppm的超灵敏ctDNA具有极高的预后价值;联合分析术前与术后ctDNA状态可识别出具有中等复发风险的患者群体,优化疾病分层。此外,辅助治疗期间的ctDNA动态变化("清除"与否)与患者结局密切相关;术后ctDNA动力学模式能提示复发相关关键信息。总之,该研究为早期NSCLC患者分层与治疗决策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
![]()
研究团队对TRACERx肺癌队列中431名NSCLC患者进行评估,收集了2,994份血浆样本。队列中肺腺癌(LUAD)患者占54.3%、非肺腺癌患者占45.7%;Ⅰ、Ⅱ、Ⅲ期患者各占约三分之一。55.1% Ⅱ/Ⅲ期患者及部分ⅠB期患者接受了铂类辅助化疗。
研究团队采用Personalis公司ctDNA检测平台(检测限达1-3 ppm),对264个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肿瘤组织样本、167个新鲜冷冻肿瘤样本进行WGS,并将其与匹配生殖系DNA的WGS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体细胞变异。最终为每位患者定制了个体化ctDNA检测panel,平均包含1800个变异靶点。
![]()
图1. 研究概要
结果显示,术前ctDNA检测阳性率为82.7%,其中25.23%阳性检测结果低于80 ppm,这是TRACERx既往报道方法的检测下限。术前ctDNA阳性的LUAD患者与更差的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显著相关;非LUAD患者中,ctDNA水平高于中位数的患者预后更差。
接下来,研究团队聚焦术后ctDNA检测,并将最佳采样关键时间点定为术后10-120天(辅助治疗前或复发前)。结果显示,该时间点ctDNA的检出率为28.6%,对复发的临床特异性为92.5%,临床敏感性为61.5%。术后关键时间点检测到ctDNA也与更差的预后密切相关,ctDNA水平每增加10倍,复发风险增加2.17倍。
![]()
图2. 关键点ctDNA检测状态和水平的预后影响
研究团队还依据ctDNA水平以80ppm为阈值,对阳性患者进行了精细分层,分为低、中、高风险组,其RFS和OS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团队评估了将术前与术后关键时间点ctDNA状态结合能否额外获益。结果显示,LUAD患者可分为三类:术前阴性-术后关键时间点阴性(PO-LM-)、术前阳性-术后关键时间点阴性(PO+LM-)、术前阳性-术后关键时间点阳性(PO+LM+);其中PO+LM -患者为中等风险群体,RFS显著介于另外两组之间,表明术前、术后联合检测能显著提升疾病分层准确性。
![]()
图3.按ctDNA状态分层的风险组之间的生存差异
为明确辅助治疗中ctDNA动态变化的价值,研究团队分析了35例术后/辅助治疗前ctDNA阳性患者。结果显示,辅助化疗期间实现ctDNA清除的患者,其RFS和OS显著优于未清除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实现ctDNA清除的患者均完成了4周期标准铂类化疗,而接受少于4周期化疗的患者均未实现 ctDNA 清除,且全部复发。
此外,探索性分析发现,术后/辅助治疗前ctDNA水平低于80 ppm的患者更可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提示超灵敏ctDNA检测有助于筛选潜在获益人群。
![]()
图4.术后ctDNA检测可预测辅助治疗获益
研究团队分析了肺癌复发患者的ctDNA动态特征及纵向监测价值。结果显示,复发患者的ctDNA增长可分为"缓慢增长"和"加速增长"两种类型,这与复发部位和患者预后紧密相关。"加速增长"型更倾向于发生胸外复发且预后最差,而"缓慢增长"则更多表现为胸腔内或脑复发,预后相对较好。
纵向ctDNA监测显示,其预测疾病复发的敏感性为86%、阳性预测值(PPV)90%、特异性91%、阴性预测值(NPV)88%;随访中任何时间点ctDNA阳性患者,其RFS和OS显著差于阴性患者。ctDNA检测到临床复发的“提前期”为中位158天,关键时间点ctDNA阳性的患者预测复发的“提前期”为259天。研究团队通过精细的阈值分析确定了60-90 ppm为区分中危与高危患者的理想区间,凸显了超灵敏检测平台的必要性。
![]()
图5.纵向ctDNA状态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价值
随访期间ctDNA的变化会影响患者结局。基于ctDNA动态演变模式的风险分层极具临床指导意义,术后“持续阴性”预示良好预后,“由阴转阳”为高风险群体,而“持续阳性”则与极差的生存结局。利用连续ctDNA监测数据,研究团队还构建了时间依赖性Cox回归模型预测复发概率。该模型对疾病复发的一致性指数为 0.77,并能细化估算不同时间点的生存概率。
此外,术后纵向ctDNA监测不仅能评估复发风险,还能提示复发的时间和解剖学模式。如术后ctDNA阴转阳患者更易在术后1年以上出现惰性胸内复发。
![]()
图6.术后ctDNA改变的预后价值
最后,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基于ctDNA状态与术后时间的精细化影像学监测方案,以指导患者全疾病过程的分层管理。具体而言,术前ctDNA阴性患者可简化监测,重点开展胸部断层影像学检查;术后关键时间点的ctDNA状态可进一步指导后续诊疗,包括影像检查频率、辅助治疗或临床试验选择;以及通过ctDNA实时监测治疗反应,同时ctDNA还可用于复发后的疗效监测,为临床管理提供更精准的方向。
![]()
图7.ctDNA指导患者护理方案
综上所述,研究证实超灵敏ctDNA动态监测在NSCLC术后风险预测、辅助治疗决策及复发监测中的全方位价值。通过识别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低负荷MRD,该技术实现了对患者复发风险的高分辨率分层,并为个体化辅助治疗和复查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新依据。未来,整合ctDNA监测的临床路径有望优化NSCLC全程管理,推动肺癌诊疗向更精准、动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1192-4
01
02
03
04
05
快点亮"在看”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