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平谷区百果园基地的智能温室里,一排排番茄苗在精准调控的环境中茁壮生长。管理人员轻点手机APP,即可完成灌溉、施肥、补光等操作,田间传感器实时回传温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这一切的背后,是环球软件数字农场云平台构建的“5G+智慧农业”体系。“数字农场云平台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因子进行监测、管理,实行‘5G+智慧耕种’‘5G+智慧管理’,实现蔬菜种植各环节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和精准管理,打造蔬菜最佳生长环境,蔬菜品质和产量得到有效提升。”基地负责人介绍道。
![]()
一、全要素感知:构建蔬菜生长的“数字神经”
传统农业依赖人工巡查与经验判断,而数字农场云平台通过部署多类型传感器,实现了对环境、作物、设备的全要素实时感知。在百果园基地,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精度±0.5℃)、光照强度计、EC值(电导率)传感器等设备以每分钟一次的频率采集数据,并通过5G网络实时上传至云端。结合气象站提供的风速、降雨量等外部数据,平台可动态模拟作物生长模型,精准预测未来7天的需水、需肥量。
更关键的是,平台通过视觉识别技术对作物表型进行监测。安装在田间的多光谱摄像头可捕捉叶片颜色、纹理变化,结合AI算法分析病虫害早期征兆,准确率达92%以上。例如,当系统检测到番茄叶片出现黄化趋势时,会自动触发氮素缺乏预警,并生成施肥方案推送至管理员手机。
二、精准化管控:从“大水漫灌”到“按需供给”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百果园基地采用了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管理人员通过田间终端、手机APP或电脑端,可对不同区域的作物进行差异化灌溉与施肥。“过去浇地靠‘看天吃饭’,现在系统会根据土壤湿度自动启停水泵,还能根据作物生育期调整氮磷钾配比。”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通过测墒灌溉与变量施肥,基地节水50%,节肥15%,节药20%,亩均人工成本从1200元降至500元以下。
在病虫害防控环节,平台与无人机巡检系统深度联动。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相机每周完成3次全覆盖巡检,生成的热力图可精准定位虫害聚集区。系统自动匹配农药种类与喷施量后,无人机按预设路线执行作业,避免重复施药与药物残留。数据显示,该模式使农药利用率提升35%,防治效率提高40%。
三、智能化作业:农机装备的“数字管家”
数字农场云平台不仅关注作物本身,更将农机作业纳入全链条管理。通过车载作业监测设备,平台可实时采集农机轨迹、速度、作业深度等数据,并生成三维作业图谱。例如,在深松整地环节,系统会监测耕作层厚度是否达标;在播种环节,可计算株距、行距偏差率,自动生成作业质量报告。
“以前验收农机作业靠人工抽查,现在平台能提供每块地的完整作业记录。”基地技术员展示了一份收割作业报告,其中包含作业面积、谷物损失率、油耗等指标。这种透明化管理倒逼农机手规范操作,使整体作业合格率从85%提升至98%。
四、效益跃升:数字农业的“价值裂变”
经过一年实践,百果园基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番茄亩产量从4000公斤增至5200公斤,一级果率从65%提升至82%,亩均效益增长25%以上。更可贵的是,数字技术的应用让农业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2025年夏季极端高温期间,平台通过启动遮阳网自动调控与叶面喷淋系统,将热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环球软件数字农场云平台正以数字技术重构农业生产逻辑。当5G信号覆盖每一寸农田,当算法模型读懂每一株作物的需求,中国农业的智慧化转型已迈出坚实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