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
父亲,这一根植于血缘的称谓,常常升华为一种跨越地域与时代的共同情感。近日,“父亲原乡 爱有回响”——巴中市平昌县2025年文化季在驷马镇双城村启幕。这是一场文化活动,更是一次对名画《父亲》的深情唤醒与当代再造。
![]()
“我与父亲的合影”摄影展。巴中融媒供图
从画布到热土:唤醒沉睡的“父亲”
45年前,画家罗中立以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村民邓开选为原型,创作出油画《父亲》。那张饱经风霜、手捧粗碗的脸庞,超越个体,成为一代人关于坚韧、奉献与慈爱的集体记忆,定格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符号。
45年后,平昌正努力将这个珍贵的艺术IP转化为驱动地方发展的文化动能。“平昌不仅是画中人的故乡,更是‘父亲精神’的承载地。这幅画赋予了平昌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平昌县文联主席刘静说,这份从艺术符号到地域标识的转变,不仅是地理的归属,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自觉与担当。
为此,平昌持续在文化传承、品牌塑造与学术支持上深耕,逐步构建起“父亲原乡”的文化体系——建设“巴山美村·父亲原乡”、举办系列活动、推动学术研究……
多维叙事:让“父亲”从画中走来
如何让一幅静止的油画,变成一个可感、可触、可共鸣的鲜活IP?平昌的答案是:以情感为线,用活动作纬,织就一张立体的叙事网。
本次文化季采用“4+N”活动体系,多维度丰满“父亲原乡”的血肉。这里有高规格的文化名家座谈、央视《乐游天下》的深度采风,也有充满烟火气的“父亲的活路”农事体验、“父亲的味道”美食探寻,还有“我与父亲的合影”摄影展、“我给父亲唱首歌”音乐秀等。这些活动让“父亲”从画框中走出,走进田野,走近餐桌,也走入千万人的心。
文化季启动当晚的“父亲原乡 爱有回响”音乐会,是一场情感的共振,现场2000余名观众在歌声中动容。“远超预期,反响非常热烈。”音乐会导演刘琴感慨道。这场音乐会以本地音乐人为主,还特邀在外平昌籍音乐人李佳霖等人同台,用旋律串联起关于“父亲”的动人画卷。
次日举行的文化名家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民俗学专家萧放等十余位学者齐聚,为打造“父亲原乡”文化IP建言献策。
文旅融合:让“父亲原乡”可感可体验
这场文化季,不仅是情感的盛宴,更是平昌推动文旅融合、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父亲原乡’文化IP是提升平昌知名度、赋能旅游产业的重要抓手。”巴中市巴文化研究会会长阳云说。而“N”个系列活动的设计,正精准呼应了这一目标。
央美、川美学子的采风创作,“父爱如山 水墨传情”美术活动,持续为这片土地注入艺术活力;“父亲的活路”让城市家庭体验农耕,感受汗水中的父爱;“我给父亲唱首歌”借助网络面向全国征集,扩大了品牌声量;“父亲的味道”则巧妙地将文化感知延伸至味蕾,让游客记住平昌的独特风味。
“这些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父亲原乡’场景。”平昌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文化的流量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发展的能量。(魏文明、实习生张雨欣参与采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