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回来了,但那个“敢骂高校、怒怼专业、一句‘孩子非要学新闻就打晕’引爆全网”的张雪峰,可能真的回不去了。
不是他怂了,而是时代不再允许他那样说话了。
曾几何时,张雪峰是无数普通家庭眼中的“人间清醒”。他撕开高等教育的遮羞布,直言“文科无用”“别学新闻”“选专业就是选命”,句句扎心却句句真实。在信息不对称的教育生态里,他像一把快刀,替焦虑的家长劈开迷雾。可这把刀太锋利,终究伤到了某些“体面人”的脸面。
![]()
于是,他被禁言,账号消失,舆论场一片寂静。如今解封归来,语气软了,姿态低了,甚至开始说“文科大有可为”。
乍看是妥协,实则是生存策略的必然调整。
别急着嘲讽他“变节”。一个年过四十、身负团队、手握商业帝国的人,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考研教室里挥斥方遒的讲师。他面对的不再是几百个学生,而是千万流量、资本博弈与监管红线。在这个“说错一个字就可能翻车”的时代,沉默是金,收敛是智。
![]()
但这不等于背叛。真正的勇气,从来不是永远高声呐喊,而是在风暴中学会如何继续发声。
陶渊明辞官归隐,不是怕了督邮,而是看透了体制的荒诞;张雪峰改口谈“文科价值”,也不是否定过去,而是意识到:批判可以尖锐,但引导必须建设。
过去他说“别学新闻”,是因为看到太多寒门学子耗尽青春却换不来饭碗;如今他说“文科有可为”,或许是因为发现,与其一味否定,不如教年轻人如何在现实夹缝中找到出路。
![]()
比如用新媒体做内容创业,用法律知识维权,用心理学搞咨询……文科不死,只是需要新活法。
问题不在张雪峰变了,而在我们对他期待得太单一。我们既希望他当“屠龙少年”,又不允许他沾染一丝烟火气;既要他为民请命,又怪他不够“纯粹”。
可现实是,没有哪个网红能永远站在道德高地而不被规则驯化。要么消失,要么调整,第三条路几乎不存在。
更值得警惕的,是我们对“敢说”的浪漫化想象。仿佛只要有人骂得狠、说得直,就是真理化身。可教育不是情绪宣泄,择业不是非黑即白。
张雪峰早期言论虽有警醒作用,但也简化了复杂现实,不是所有文科都无用,也不是所有理工科都高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帮人看清选择背后的代价与可能,而不是替人做决定。
如今的张雪峰,或许少了些“炸裂金句”,却多了份沉稳。他在直播里谈就业数据、讲行业趋势、分析城市机会,虽然不那么“爽”,但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不是煽动,而是赋能。
![]()
所以,别惋惜那个“回不去的张雪峰”。如果他的转变能让更多年轻人理性择校、务实规划,而不是盲目追随“热门”或陷入“无用焦虑”,那这种“成熟”,恰恰是一种进步。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不,他只是终于明白: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砍翻巨龙,而是教会普通人如何避开龙穴,安稳过日子。
这世界不需要永远愤怒的斗士,但永远需要清醒又温柔的引路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