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参这味中药一般都是药店的镇店之宝,尤其是所谓的“百年山参”更是被誉为“人间仙草”,由于人参具有大补元气的急救功效,又加上野山参资源稀缺,一般人根本用不起。于是,人们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有一味中药能够代替人参,“飞入寻常百姓家”呢?于是,党参就出现了。
党参的出现,最早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其中在描述人参的时候,曾有这样一段描述,“上党在冀的西南,今采者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而甘”,这个说法,是比较符合桔梗科党参的形态特征,而非五加科人参的特征。
![]()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自南北朝到明代末年,人参和党参都是混用的,直到清代本草学家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正式将党参单列药名,自此之后,党参与人参就正式成为了两味截然不同的中药。党参与人参两味中药原本就不同科、不同属,但是它们俩的用途却千百年来一直混着用,而且在民间素有“一克人参,三克党参”的说法。
不过对于党参的药用功效,清代名医张璐在《本经逢原》中首次将党参命名为“上党人参”,并将党参与人参和沙参进行比较,首先说明党参与人参的差别,直抒胸臆地说,党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并明确指出,党参“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
自从《本经逢原》将党参的药用功效集中在“甘平清肺”之后,这一功效在清代名医赵学敏的认知中加以肯定,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党参具有“治肺虚”、“益肺气”的作用。不过,党参与人参药性的相类,在清代名医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将党参的作用归纳为“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这让党参作为人参的替补中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
在清代的中药学著作《药性集要》中,对于党参的作用概括为“能补脾肺,益气生津”;清末名医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将党参的功效归纳为“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这些将党参的主打功效做了高度概括,基本上已经接近现代的中药学、药典对党参功效的描述。
党参在很多时候,都被当做人参的替代品,但是党参实际上是一味独特的中药,本该有它独一无二的妙用,对此,清代名医张山雷用了四句排比,指出党参“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堪称补药中的“和事佬”,“得中和之正”,“五脏交受其养”,并且“无往不宜”,尤其难能可贵。
一般来说,党参这味奇妙的中药,健脾是灵丹,养肺是妙药,还能生津、养血两不误。不过,对于党参在生津、养血方面的作用,单味中药使用的功效远不如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比如在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肢体困倦、四肢乏力等病症时,党参与黄芪、当归、熟地黄配伍使用,效果更好;又比如在治疗气津两伤所致的口渴或者内热消渴疾病,党参与麦冬、五味子配伍使用,效果更佳。
![]()
党参这味中药,药性平和,一般用量可以比人参多,不过一般的常用剂量也是在9~30克之间,可入汤剂,也可入丸散剂,更可作为食疗调补。不过党参也有炮制的差异,一般来说,生津养血宜生用,补脾益肺宜炙用。党参虽补,且药性平和,但对于实热证、气滞、怒火较盛、中满有火的人群,却不宜使用党参。另外,虽然党参与人参不同科,但都与藜芦不宜同方配伍。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