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普通的银行取款,变成了一场关于隐私、权利与制度博弈的较量。
“我取自己的钱,还需要向银行汇报具体买什么吗?”面对银行柜台的追问,许多人多少应该都会有些不忿。
但这一次,银行的盘问遇到了专业人士,2025年11月3日,山东东营某银行支行内,周律师只是想取4万元现金随礼,却遭遇了银行的一连串盘问——取款用途、具体消费内容,甚至一个月前的交易记录都被翻出来核查。
当他质疑这些要求的合法性时,银行方的回应竟是报警。
周律师在网上发布自己的经历后不但引发热议,也引来《北京日报》等多家媒报道。
事件中,令人玩味的是事件后的“甩锅”戏码——银行声称是“反诈中心的要求”,而反诈中心则直言这是“银行自己的问题”。
在这场互相推诿的闹剧中,公民的隐私权与自由取款权利是无数人关心的话题。
![]()
图片来源于网站截图
一、反诈的“罗生门”
周律师的遭遇并非孤例。在江西,有电信运营商要求用户提供无犯罪证明才能办理电话卡;在湖南,一位医生在手术台上时,手机号因“涉诈”被停机,复通却需本人携带无犯罪证明前往号码归属地办理。
而这些,都被冠以“为了你好”的名义。
细究周律师事件,银行与反诈中心各执一词,形成了一场典型的“罗生门”。建设银行东营分行将责任推给反诈中心,称其对取款1万元以上就要核查用途的要求源自反诈中心的规定。
而东营市反诈中心工作人员则向媒体解释,根据目前的反诈形势,以及反诈法和金融监管行业的相关要求,银行理应要做尽调工作;但对于取现金额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这种责任的模糊地带,使得基层执行人员与普通民众双双成为受害者。有银行职员在网上透露,现在银行进行的反诈工作都是层层加码的,一线员工甚至“尽职都不免责”。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当保护变成侵犯
反诈的初衷毋庸置疑。据公安部数据,2024年以来,国家反诈中心下发资金预警指令180多万条,紧急拦截的涉案资金超过3000亿元。这一数字本身,就彰显了反诈工作的必要性与成效。
然而,当保护措施被层层加码后,结果却逐渐偏离初衷。
从法律角度看,这些加码措施已然越过了合理边界。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指出,不能以反诈为由头对用户的隐私权、个人财产信息等进行监测和监控,这可能侵害用户的基本权利。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加码形成了与国家标准相悖的“土政策”。根据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规定,个人办理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才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而东营当地银行却擅自将核查门槛降至1万元。
三、被转嫁的成本与困境
在这场反诈的“竞赛”中,风控成本与管理责任被巧妙地转嫁给了普通民众和基层员工。
![]()
对储户而言,他们不仅需要付出更长的等待时间、沟通精力,还要被迫交出隐私信息,面临繁琐程序及由此产生的焦虑与不便。对银行一线柜员来说,他们则陷入了“执行上级规定”与“满足客户需求”的两难境地。
这种转嫁,暴露了系统深层次的“权责不清”。而权责的模糊与衔接的失灵,最终让用户成为了制度摩擦的承担者。
四、“精准治理”的缺失
“反诈”本应是一场精准打击犯罪的行动,却在执行中变成了对普通民众的普遍性质疑。
浙江在反诈工作中的探索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作为全国首部反诈领域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办法》明确规定了精准反诈的原则。
其中特别指出,若商户能证明冻结款项是提供商品、服务并完成交易后合法收取的市场合理对价,应当在查明后及时解除冻结。这一全国首创的条款,体现了对合法正常经营的保护。
![]()
技术的进步也为精准治理提供了可能。据报道,浙江省已拦截涉诈短信11亿余条、阻断涉诈来电7500余万次、封堵涉诈网址6800余万个。
这种“用户无感知、防护有实效”的技术反制,代表了未来反诈工作应努力的方向。
五、安全与自由的平衡
这系列事件背后的核心矛盾,在于集体安全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张力;电诈与反诈措施过度扩张之间如果产生矛盾,公民的隐私权与财产自主权则受到侵蚀。
解决这一矛盾,需要优化制度设计,统一标准,杜绝“政策加码”,厘清权责;同时,加强技术分析,避免算法歧视“误杀”,尽可能实现“无感风控”。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已在调整,202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新规征求意见稿中,取消了个人办理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这传递了监管层平衡安全与效率的明确信号,在防诈的铜墙铁壁与公民的行动自由之间,理应存在一条明晰的界限。
注:事件来源于网络公开新闻,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