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巩固西北边防,移民河西,在河西设立武威、酒泉二郡,公元前111年,又置张掖、敦煌二郡,并在敦煌郡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
汉代丝绸之路线路示意图
四郡与两关构成“走廊+关隘”的防御体系,阳关距玉门关约50公里,距敦煌约70公里,三者之间,呈三足鼎立之势。
![]()
阳关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开启了中原与西域的官方和商业往来,更奠定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基础。
丝绸之路从中原过河西走廊来到敦煌后,分成了南道和北道,南道和北道在敦煌的起始点,分别是阳关和玉门关。
阳关和玉门关,是汉朝的门户,军事防御的要塞,也是丝绸之路的安全保障,使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和商路得以畅通。
一,阳关遗址:丝绸之路南道的千年雄关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约西南70公里的古董滩附近,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南靠阿尔金山,北邻库姆塔格沙漠。
阳关因地处玉门关以南而得名,是抵御匈奴的要塞,和古代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
![]()
古董滩
丝绸之路南道是汉代西域南道的核心路段,以阳关为起点,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延伸,连接中原与西域南部及中亚。
阳关水源丰沛,侧重商贸与外交,是古代东西方商贸、使者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
阳关故址
南道以阳关为起点,向西经以下关键主要到葱岭:
1,楼兰故城(今新疆若羌县):经罗布泊洼地至楼兰,控制孔雀河下游绿洲,是中原进入西域南道的第一站。
楼兰地处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战略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匈奴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楼兰,怂恿楼兰王多次杀害汉使,抢劫汉商,楼兰也在匈奴和中原王朝直间摇摆不定。
楼兰有段时间投靠了匈奴,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2,且末(今新疆且末县):汉代在此设“且末国”,为南道重要补给站。
3,精绝(今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汉代“精绝国”所在地,
4,于阗(今新疆和田市):南道最大绿洲城邦,佛教东传的关键枢纽。
5,莎车(今新疆莎车县):南道西段核心,汉代设“莎车国”,控制西域南道与中亚的交通咽喉。
6,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南道终点,翻越后进入中亚或南亚。
自西汉起,阳关便是戍守边疆的军事重地,设有都尉治所,承担着防御匈奴、守护丝路通道的战略功能。
阳关因地处丝路南道,受吐谷浑崛起影响,魏晋后逐渐衰落。
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对西域的控制力减弱,吐蕃等势力趁机占据河西走廊部分地区,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笔下西域的苍凉与家国情怀,正是当时文人对阳关历史地位的追忆。
![]()
阳关作为边防前哨,因失去中央政权的持续支持,军事地位大幅下降。
此时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路线逐渐转向更靠北的居延道,阳关的交通枢纽作用被分流。
至宋元时期,河西走廊被西夏控制,阳关完全失去军事和交通价值,加上阳关周边绿洲萎缩、风沙侵蚀、水源减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难以支撑驻军和商旅活动,最终被彻底废弃。
![]()
阳关烽燧
阳关遗址现存的汉代烽燧、阳关古道等遗迹,勾勒出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轮廓。
![]()
阳关大道
其遗址区域分布着汉唐时期的古关、古城、烽燧等遗迹,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陶盅等),故所在滩地被称为“古董滩”。
二,玉门关遗址:丝绸之路咽喉的千年回响
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地处祁连山西端疏勒河南岸。北依马鬃山余脉,南临祁连山脉,西距罗布泊东部边缘约150公里,这里地势开阔,四周多为戈壁、荒漠与河流湖滩。
玉门关侧重军事防御,是汉王朝驻军屯守的核心,是抵御匈奴的要塞和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
![]()
玉门关遗址
![]()
玉门关
玉门关是丝绸之路北道的起点,沿天山南麓延伸,是汉代西域北道的主干道,因途经西域核心城邦,成为中原与中亚、西亚商贸往来的“黄金通道”。
玉门关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受匈奴势力的影响较阳关小,局势更稳定,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均选择走北道玉门关。
![]()
玉门关
北道以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为起点,向西经以下关键地区到葱岭:
1. 车师前国(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北道东端枢纽,控制天山南北通道,汉代在此设“戊己校尉”屯田驻守。
2. 焉耆(今新疆焉耆县):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城邦,是北道重要补给站。
3. 龟兹(今新疆库车市):北道核心城邦,汉代西域都护府治所,佛教中心,也是西域乐舞传入中原的源头。
4. 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市):盛产铜、铁,为北道提供兵器与工具。
5. 疏勒(今新疆喀什市):北道西段终点,毗邻葱岭(帕米尔高原),是中亚商队进入西域的第一站。
6. 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翻越后经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进入中亚、西亚(如波斯)。
玉门关作为北道“咽喉”,汉代设置有“酒泉玉门都尉”在此驻守。
玉门关遗址较阳关遗址保留的要多一些,现存有小方盘城、大方盘城汉长城、烽燧等遗址。
小方盘城是玉门都尉办公和防御指挥中心,同时还承担着检查审核出入境人员,办理通关文牒等职责。
![]()
小方盘城遗址
![]()
小方盘城
大方盘城是西汉“昌安仓”仓储遗址,河仓城是古代用于囤积军需,为把守玉门关、阳关、长城一线的官兵将士提供粮食、衣物等用品的仓库,在古代西北军事防御方面发挥过重大作用。
![]()
大方盘城
![]()
大方盘城遗址
敦煌汉长城的当谷燧段汉长城,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一段汉长城塞墙。
![]()
汉长城
玉门关遗址核心遗存小方盘城、大方盘城及汉长城烽燧,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与补给体系。
玉门关出土的“玉门都尉府”简牍(现藏敦煌研究院)记载了对出入关人员的严格管控。
东汉以后,随着西域交通路线北移,加上环境的变化,玉门关关隘沙漠扩张、逐渐荒凉。
唐朝安史之乱使国力衰退,已无法再控制西域,使得吐蕃等势力趁机占据河西走廊部分地区。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凉州词,诉说着玉门关的苍凉与无奈。
![]()
玉门关
至宋初时西夏占领河西走廊,玉门关的军事与交通地位逐渐下降,最终被彻底废弃。
从西汉时期霍去病击败匈奴,汉武帝在河西设立四郡和两关,将西域纳入汉朝版图,西域诸国,汉武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中央政权开始对该地区行使主权,并驻军屯田,管理西域地区。
![]()
小方盘城遗址
王莽篡政后,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降低,匈奴卷土重来,西域诸国依附匈奴,匈奴又开始成为北方边境的大患。
东汉初期国力较弱,更给了匈奴可乘之机。匈奴频繁袭扰河西走廊及北方边境,试图切断东汉与西域的联系。
直至汉明帝时期,窦固北征匈奴夺取伊吾卢(今哈密),重置宜禾都尉屯田,东汉才重启对西域的经营。
![]()
班超
东汉以敦煌为西部门户,依托长城玉门关、阳关构建防御体系,有效遏制了匈奴南下,削弱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包围态势。
经过班超、窦宪、班勇等将领多年不懈的努力奋战,最终消灭匈奴,收复西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中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格局动荡,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管辖较两汉有所减弱。
北魏将河西四郡纳入凉州管辖,设“敦煌镇”强化军事防御,防止柔然与吐谷浑联合入侵,阳关和玉门关驻军规模扩大,成为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西大门”。
![]()
阳关
阳关和玉门关均为唐代西北边防体系的核心节点,依托汉长城遗址构建防御网络。
唐代长期驻军屯守,阳关和玉门关是抵御吐蕃、突厥等势力的前沿阵地。两关形成“南北呼应”的防御格局,确保河西走廊的安全。
作为丝绸之路敦煌段的“双关”,阳关和玉门关是来往商队、使者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互的见证。
![]()
阳关烽燧
敦煌是河西的门户,是中古时期中西文明交流的咽喉要道,也是战争时期防御敌人的要塞。
敦煌见证了阳关和玉门关阳关和玉门关凭借军事防御与交通枢纽的双重属性,在古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的兴衰。
![]()
汉长城
丝绸之路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的变化。随着国家的强盛,丝绸之路已不仅是南路和北路,而是海、路、空并进。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自由自在地行走天地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