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以为只是胃不舒服,结果一查竟然是心梗。”这是60岁的黄先生在病房里对医生说的第一句话。前一天晚上他吃完晚饭后,感觉上腹部有点胀痛,还以为是吃得太撑,没有太在意。没想到半夜突发剧烈胸痛,被家人连夜送进医院急诊室。
![]()
检查结果显示,他已经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如果他能早一点识别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或许结局会大不一样。我们常说,心梗来得突然且凶险,但其实它并非毫无征兆。
很多人在真正发病前,身体早已发出“警报”,只是因为不了解,或者误以为是“上火”“胃痛”“劳累”,从而错过了关键的“黄金抢救时间”。
心肌梗死指的是心脏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是一种高致死率的急症。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情绪压力大,心梗的发生越来越年轻化。
![]()
心梗真正的早期信号是什么?医生提醒,别再以为只有胸痛才是心梗,很多时候,早期最关键的信号只有一个——劳累后上身不适或胸闷气短。这个信号常被误解,却是身体在悄悄求救。
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隐藏”的心梗信号——劳累后上胸部不适或气短。有些人平时什么事都没有,但稍微一走快、爬个楼梯,或者情绪激动后,感觉胸口发闷、有压迫感,甚至觉得“透不过气”。
这种情况休息几分钟后缓解,于是就不再重视。这种劳力型心绞痛是心梗发生前的重要预警。如果你在劳累、运动、情绪波动后出现胸闷或气短,哪怕只是几分钟,也一定要提高警惕。
![]()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说明心脏已经“吃不消”了。它不是剧烈剧痛,而是一种压迫感、闷胀感,可能放射到左肩、左臂、下颌甚至背部。
这段时间就是抢救生命的“黄金窗口”,如果能在此时就诊,进行规范检查和干预,可以大大降低突发心梗的风险。
除了胸闷,心梗的早期还可能表现为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适。比如:上腹部胀痛、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咽喉紧缩感、左肩胳膊酸痛、出冷汗等。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解为胃病、感冒、劳累,但如果出现在体力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并且反复发作,就要高度怀疑心脏问题。
![]()
特别提醒中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者、肥胖、家族有心梗史的人群,这些都是心梗的高风险人群。《中国营养学会》的心血管健康报告指出,
高血脂、高胆固醇、慢性炎症等代谢异常,都是冠心病和心梗的危险因素。如果你属于这些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定期做心电图、血脂、血糖和心脏彩超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在生活方式方面,很多人以为心脏病是“年纪大的病”,年轻人不会得。但近年来心梗发病年龄明显提前。长期熬夜、缺乏运动、高脂饮食、应酬频繁、压力过大,都是引发年轻人心梗的“导火索”。
![]()
尤其是一些上班族、司机、程序员等久坐人群,因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患病风险更高。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梗的良药。
要坚持健康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色蔬菜、豆类、坚果、橄榄油、深海鱼等,减少红肉、动物脂肪、精制糖和加工食品摄入。
要适当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运动不仅能改善血脂,还能提高心脏耐力,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同时,情绪管理也非常重要。长期处于高压、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状态,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梗风险。
建议学习深呼吸、冥想、放松技巧,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戒烟限酒,是心梗防控的基本要求。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和心梗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酒精摄入过量同样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律失常及高血压风险。建议完全戒烟,饮酒控制在低风险范围内。睡眠健康也不能忽视。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影响血压调节、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建议成年人每天保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和昼夜颠倒。
![]()
体检和早筛是识别心梗风险的“保护伞”。很多人平时感觉“身体挺好”,就忽视了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心电图、血脂、血糖、肝肾功能、体重指数等基础检查,对有家族史或症状的人群,可增加冠脉CT或运动平板试验等项目。
心梗的抢救时间是以“分钟”计的。一旦发生持续性剧烈胸痛、胸闷、出汗、心慌、气喘,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不要自行开车去医院或等待缓解。早到医院一分钟,就可能多一分生的机会。
回顾黄先生的经历,如果他在感到上腹部不适后及时就医,或许可以在心梗发生前就进行干预。心梗不是“突然”的,它往往早就有迹可循。
![]()
我们要做的,是学会识别这些信号,别让“后悔”成为唯一的治疗方式。心梗早期最重要的信号是:劳累后胸闷气短或上身不适。这个信号虽然不典型,却最值得关注。如果你或家人近期出现类似症状,千万不要忽视。提前干预、科学管理、规律生活,才是真正的“护心之道”。
参考文献: [1]健康时报.心梗来临前的“沉默信号”,你注意到了吗?2023年8月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我国心梗防治形势与策略研究报告,2022年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