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大街小巷的药店像是“印钞机”,只要开起来就能财源广进。
可现如今,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铺面,却接二连三地拉下卷帘门,贴出“转让”告示。
2024年这一年,全国近3.9万家药店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平均每天有150家关门,这关门率高达5.7%。
这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这是实实在在的大撤退,一场说来就来的行业洗牌。
![]()
有句老话讲,春江水暖鸭先知。
在商场里,最先闻到风吹草动的,往往就是那些手握重金的投资人。
早在2024年年初,当普通老百姓还觉得药店生意红火得很的时候,那些头部连锁药房的大股东们,就已经悄悄地开始抛售股份了。
这举动,像是在提前发出警报,告诉大家,这行可能要变天了。
![]()
漱玉平民这家企业,在药店圈里也算是响当当的字号。
它的股东,特别是阿里健康这个大户,眼疾手快。
短短不到三个月,就减持了1.75%的股份。
随后,连公司的董事秦光霞女士也跟着套现了1.4亿元,减持了3%的股份。
![]()
这些数字,摆在当时看来,实在是有些扎眼,让人不得不琢磨,这究竟是图什么。
再说大参林,南方的一家医药大鳄。
它也没能躲过这股风波。
他们公司的掌门人,实际控制人柯金龙先生,因为涉嫌单位行贿被调查,这消息被公司藏了半年之久。
![]()
可在消息捂着的时候,市场可不傻,高毅资本手里的基金,悄无声息地就从大参林前十大股东的名单里消失了。
等到2025年,柯金龙先生自己也出来说,要减持2%的股份,理由是“还债”。
这些资本的来来去去,明摆着是在预示着一场行业的大变动即将来临。
那时候,药店大规模关门的景象还没出现,但那些大企业的股东们,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
![]()
他们的提前撤离,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药店这个过去被认为是“旱涝保收”的行业,它的赚钱模式,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时间倒回几年,药店这行当,确实是让很多人眼红。
利润高得离谱是它最大的特点。
行业平均毛利率常年都能保持在30%以上,这意味着你卖100块钱的药,扣掉成本,就能赚30多块。
![]()
就算再把房租和人工费算进去,净利润也能轻松达到8到10块钱。
这可比一般买卖强太多了。
医保政策的加入,更是给药店的生意打了一针强心剂。
像国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这些大品牌,他们的医保定点门店占比普遍超过九成。
![]()
医保刷卡挣的钱,一度能占到部分药店总收入的六成。
对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来说,用医保卡买药,跟自己掏现金,感觉是不一样的。
医保支付的时候,对价格的敏感度会低不少,这也就给了药店更大的定价空间。
疫情突然来了,更是把药店的这种赚钱模式推到了一个高峰。
![]()
口罩、消毒液这些防疫用品一下子变得供不应求,连带着常用药品的销量也跟着猛增。
有些药店的毛利率,甚至因此额外增加了5个点。
那段时间,药店就像雨后春笋一样,一家接一家地冒出来。
从2019年到2022年,全国的实体药店净增了10万家,总数达到了62.33万家,比同期开的奶茶店还要多出16万家。
![]()
连锁药店更是把“开店”当成了头等大事。
大参林、益丰药房这些企业,门店数量都突破了万家。
漱玉平民的加盟店占比,短短半年时间,就从22.4%飙升到了50.9%。
更离谱的是,有些人开药店,根本不是为了长期经营,而是把它当成了一个资本游戏,把店铺“包装”成资产包,等着转手一卖,就能大赚一笔。
![]()
然而,从2023年底开始,这股热潮就悄悄地退去了。
药店的客流量,成了第一个显示问题的信号。
2024年,全国九成的连锁药店,客流量同比下降了三成。
以前店里人来人往,现在半天都见不到几个顾客,冷清得很。
![]()
客流量的急剧减少,直接说明了消费者需求变了。
年轻人现在更喜欢去社区医院。
周末去推拿、艾灸,头疼脑热的直接去社区医院开药,医保报销之后,自己花的钱比在药店买要少得多。
今年夏天,社区医院的三伏贴火得不行,很多年轻人都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社区医院养生秘籍”。
![]()
而街边的药店,却成了可有可无的选择。
中老年顾客的流失更是明显。
以前,那些有慢性病的人,是药店的“铁杆顾客”,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个月都要来买药。
可是随着医保统筹政策的实施,社区医院对慢性病药品的报销比例提高了,同样是这个药,在社区医院买能便宜20%到30%。
![]()
这一下,大批的慢性病患者就都跑到社区医院去了。
网络购药的兴起,更是加快了实体药店的衰落。
2024年,网上药品销售额达到了645亿元,外卖送药的速度也增长了21.8%。
而实体药店的药品销售额,只增长了0.3%。
![]()
手机上打开APP,药品价格一目了然,选择也多,半小时就能送到家。
对年轻人来说,这可比亲自跑一趟药店方便多了。
与此同时,药店以前的那些“赚钱门道”,也成了监管部门眼里的“红线”。
医保卡套现这种事,过去是屡禁不止。
![]()
有些药店用医保卡卖保健品、日用品,甚至伪造处方来套取医保基金。
2024年哈尔滨有4家药店,因为伪造处方、套取医保资金超过1亿元的案子,一下子就敲响了警钟。
51个人被抓,6223万元医保资金被冻结,这事轰动了全国。
从那以后,医保监管就变得越来越严格。
![]()
国家医保局推出了“五定”管理机制,就是为了让每一笔医保刷卡的钱都能查到去向。
飞行检查也成了常态。
2025年上半年,全国排查出2831家医保刷卡异常的药店,涉及金额超过4.9亿元。
对药店来说,这意味着以前占营收六成的医保收入,一下子就少了。
![]()
有的药店老板说,现在医保刷卡收入只占两成了,而且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取消医保定点资格。
靠医保就能“躺着赚钱”的日子,彻底一去不复返了。
面对这股行业寒潮,不同的药店各有各的“求生”办法,但效果却大相径庭。
最难熬的还是那些小药店。
![]()
它们没法靠规模去压低成本,房租、人工的压力又大,顾客还越来越少。
为了吸引人,只能搞些“买东西送鸡蛋”、“搭售日用品”的活动。
一位开了十几年药店的老板,在2024年亏损了几千万之后,最后只能把店盘出去,自己去工厂打工了。
2024年关门的3.9万家药店里,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小店。
![]()
有些老字号药店也想“赶时髦”。
北京白塔寺药店把二楼改成了“文创堂”,卖起了中草药香囊、文化衫;上海童涵春堂则推出了中药奶茶、中药咖啡,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些新花样虽然吸引了不少关注,但网红带来的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新产品的销量也撑不起门店的运营成本,盈利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头部连锁药店的选择更实际,那就是“瘦身”。
![]()
国大药房在2024年关闭了1662家门店,主要都是那些在大城市非核心地段或者三四线城市的亏损店。
这样一来,他们华南地区的单店产出反而提高了。
益丰药房也关停了1078家效率不高的门店,虽然2025年上半年收入稍微少了一点,但净利润反而增长了10.32%。
除了“瘦身”,这些大企业还在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
![]()
漱玉平民开起了400多家医院旁边的药店,专门承接医院流出来的处方;国大药房则大力发展线上业务,2024年外卖送药的收入达到了12.1亿元,成了新的亮点。
这些尝试,不再是盲目地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转向了依靠“精准服务”来寻找出路。
药店行业已经彻底告别了那个暴利时代,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调整。
2024年,实体药店的整体销售额比去年还缩减了2.2%,关店的速度一直比开店快,那些不赚钱的店铺正在加速被淘汰。
从行业的发展趋势看,小药店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商务部早就提出来要培养大型医药连锁企业,2022年行业连锁药店的比例已经接近七成,以后还会更高。
那些靠着不规范操作赚钱、服务能力又不够专业的小药店,很可能在这场大洗牌中被清除出局。
能留下来的,将是那些有规模优势的大型连锁药店,以及有自己独特专业服务的药店。
大企业通过优化门店布局,发展医院旁边的药店和线上渠道,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而有特色的药店则能专注于慢性病管理、专业用药指导等细分领域,凭借专业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
说到底,药店行业的这场变化,并不是说这个行业就没了,而是它那种“粗放式发展”的模式走到了头。
未来的药店,将不再是街上随处可见的“暴利小店”,而是更贴近老百姓健康需求的“专业服务站”。
对整个行业来说,这可能是一段痛苦的转型期,但却是走向成熟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中国药店杂志社. (2024). 2024中国药店发展报告. 国家医疗保障局. (2024). 全国医保基金使用情况通报. 阿里健康年报及公告. (2024-2025). 大参林招股书及公司公告. (2024-2025). 漱玉平民招股书及公司公告. (2024-2025). 益丰药房年报及公司公告. (2024-2025). 国大药房年报及公司公告. (2024-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