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策文旅:创策新质文旅
![]()
这是创策文旅的第 353 期分享
作者 l 小利
来源 l 创策文旅
当我们翻开中国壮丽的山水长卷,总能在烟雨楼台、大漠江河间,瞥见一个伟岸的身影。他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与领袖,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万里山河;他的诗笔,则将这万里山河点染成不朽的诗篇。
毛主席的诗词,从来不只是书斋里的吟咏,而是与烽火征程、社会变迁紧密相连的“文旅”史诗。他用如椽巨笔为山川大地注入了灵魂,让巍峨峰峦在墨色中挺立起民族脊梁,这些山水与古迹,因他的壮志而焕发不朽光华,成为中华文明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今天,我学习和整理了毛主席的28首闪耀着思想与艺术光辉的诗词,我们一起去触摸他笔下的“江山如此多娇”,去感受那融于字里行间的磅礴气象与无限深情。这些诗词,也为新时代文化旅游注入了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让山河有魂,让岁月有痕,让精神有继。
1
《沁园春·长沙》
这是一首穿越时空的山水情书,“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片壮阔的湘江之畔,看到毛主席独立于橘子洲头,凝视着滔滔北去的江水,心中涌起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如今,橘子洲,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江心小岛,因这首诗词而声名远扬,成为了无数游客追寻伟人足迹、感受革命豪情的文旅胜地。
2
《归国瑶·今宵月》
《归国瑶·今宵月》是毛主席25岁时创作,全文如下: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据专家考证,此词为毛泽东与蔡和森等在1918年底游历洞庭湖滨,了解社会情况,读“无字书”时作,是他们游历生活的写照。“直把天涯都照彻”,是青年毛主席胸怀天下的艺术写照。这首词也让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增添了无尽的诗意和美丽。
3
《西江月·秋收起义》
《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毛主席于1927年秋收起义后创作,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开篇,生动描绘了起义军的旗帜与行动方向,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为红色文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今,江西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以“霹雳一声暴动”为主题,通过场景复原、诗词朗诵等形式,再现1927年湘赣边界起义的壮阔场景。游客可触摸当年的汉阳造步枪,在《西江月·秋收起义》石刻前重温那段历史瞬间。
4
《西江月·井冈山》
毛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创作于1928年9月,以黄洋界保卫战为背景,歌颂了井冈山军民“众志成城”的革命精神,词中通过“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战场描写,以及“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战略定力,展现了红军以少胜多的智慧。如今的井冈山黄洋界景区以“黄洋界上炮声隆”为核心,复原当年的迫击炮阵地和红军哨口。游客可参与“黄洋界保卫战”实景演出,在《西江月》摩崖石刻前学习“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斗争精神 。
5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这首词是1930年1月下旬,毛主席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从广昌塘坊向县城疾进途中,后于吉安县陂头召开联席会议期间回忆雪中行军情景而作。如今的文旅实践:江西广昌“广昌路上”红色群雕园以“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为背景,通过青铜雕塑群还原红军冒雪行军场景。景区推出“重走长征路”体验项目,游客身着红军服,在风雪中徒步5公里,感受“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的豪迈。
6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此词毛主席写于1930年7月,在红军从福建汀州向江西南昌、湖南长沙进军途中创作。当时李立三“左”倾路线强令红军攻打中心城市,毛泽东虽奉命行动,但内心反对冒进策略。词中“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以夸张笔法展现红军气势,而“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则暗含对根据地建设的重视。如今的文旅实践:福建长汀“红军长征第一村”以“六月天兵征腐恶”为背景,复原红军兵工厂、被服厂旧址。游客可参与“红军号手”培训,在《蝶恋花》诗词墙前学习“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的战略智慧。
7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这是毛主席东于1931年春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豪情,也表达了对第二次反“围剿”必胜信心,词中“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等句,既展现了战场的壮阔景象,“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则体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如今的江西龙冈战斗旧址打造了“活捉张辉瓒”主题公园,利用VR技术重现1930年龙冈伏击战。游客可操作虚拟枪支参与“反围剿”模拟战斗,在《渔家傲》诗词碑前聆听“雾满龙冈千嶂暗”的战役讲解 。
8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创作于1931年夏,主席以豪迈笔触描绘了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中“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辉煌战果。此役红军歼敌第28师大部,为反“围剿”首胜,后续红军连打五仗,从江西富田横扫至福建建宁。如今福建建宁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为线索,通过沙盘推演、实景模型展示1931年五战五捷的辉煌战绩。景区开发“少共国际师”研学课程,学员可体验红军训练、战地救护等项目 。
9
《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这首词写于江西瑞金大柏地,以绚烂笔触描绘雨后山川。词中“关山”既指实际战场,亦成革命纪念地的诗意写照。如今大柏地战斗遗址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战痕犹刻青山,彩练当空照旧途,关山苍茫处,烽火遗韵长存,革命精神如星火,燎原万古。景区开发了“红军食堂”等体验项目,游客可亲手制作红米饭、南瓜汤,感受“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乡村振兴成果 。
10
《清平乐·会昌》
这首词是1934年夏,毛主席在会昌进行调研时写下此词。当时,蒋介石正发动第五次“围剿”,党内“左”倾路线盛行,毛主席虽被排挤出领导岗位,但仍心系革命。词中“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等句,既描绘了会昌山峦连绵的实景,也隐喻了革命道路的曲折与广阔前景。如今,“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让江西会昌的青山绿水广为人知。当地依托红色资源与生态优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成为“独好风景”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11
《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是毛主席在1934年至1935年长征途中创作的组词,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三首词分别从环视、俯视、仰视角度写山,以山为意象象征红军精神,展现了磅礴气势与革命豪情,实则借山势喻红军:高峻如“离天三尺三”,奔腾如“万马战犹酣”,坚韧如“刺破青天锷未残”。山不仅仅是山。
12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他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五岭、乌蒙山的壮丽场景。那连绵起伏的山脉,在红军战士的脚下不过如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这首诗,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雄浑壮美,也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如今,五岭、乌蒙山等地的红色旅游蓬勃发展,游客们在这里追寻长征的足迹,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3
《忆秦娥·娄山关》
这首词毛主席写于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通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等句,展现了娄山关战役的壮烈场景,同时也展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抒发了主席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情怀。如今,贵州娄山关作为红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不仅通过诗词碑刻、战役遗址等载体再现历史场景,更依托沉浸式红色研学课程与亲子互动体验,让游客在重走长征路中感悟革命精神,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
14
《清平乐·六盘山》
这首词创作于1935年10月,描绘了中央红军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时的豪迈场景,标志着长征即将胜利结束。这是一首胜利之山的精神传承,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大雁已望着飞到了天边。毛主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名句,让宁夏六盘山成为长征精神的象征。2025年新晋5A级景区的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以"红军小道"串联18个历史场景:游客可重走过草地爬雪山的模拟路线,在胜利会师雕塑前重温入党誓词,或登上吟诗台吟诵《清平乐·六盘山》。
15
《念奴娇·昆仑》
这首词写于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之际,毛主席东登岷山远望昆仑山脉,结合当时日本侵华、国民党压迫的时局,借昆仑山抒发改造世界的抱负,词中“横空出世,莽昆仑”以拟人化手法描绘昆仑的雄伟,而“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则象征打破旧秩序、追求天下太平的愿景。如今青海格尔木昆仑文化景区以“横空出世,莽昆仑”为主题,建设昆仑山口纪念碑、玉虚峰道观。游客可参与“昆仑文化节”,在《念奴娇》石刻前聆听“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和平理念 。
16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能背诵,是毛主席在1936年2月,红军长征胜利后,率部东征抗日,在陕北清涧县登高远眺雪景,结合民族危亡时局写下的此词。但公开发表于1945年重庆谈判时期,如同一颗文化炸弹,在山城重庆的文化界、政界乃至民间不胫而走,广为流传,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可以说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当时的蒋介石自然不会甘心,随后命令宣传部召开会议,通知全国知名作家、教授、诗人,凡是会吟诗作词的,全部来写《沁园春·雪》和词,誓要把毛主席给比下去。但从如今传世的情况看,蒋介石自然是没有得逞。
17
《浪淘沙·北戴河》
这是毛主席于1954年夏在秦皇岛北戴河创作的一首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主席以北戴河海滨为场景,融合曹操《观沧海》的历史意象,构建了跨越时空的山海文旅意境。今北戴河、秦皇岛、碣石山等地常借此词推广文旅资源。如推出“浪淘沙号”主题游船,游客可在甲板上朗诵诗词,观赏“秦皇岛外打鱼船”的现代图景。
18
《卜算子·咏梅》
这是毛主席1961年12月创作的一首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词中通过对梅花在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描写,体现了其不惧寒霜、坚强不屈的坚韧形象,由此寄希望于人们学习梅花的品质,要有蔑视一切困难、不畏艰辛的昂扬精神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必胜信念。结合当下,对于梅花主题公园的开发可能不仅仅是赏花,也要精神铸魂。这里,每一朵凌寒绽放的梅花都是无声的宣言:挺过风雪的绽放,只为唤醒更绚烂的春天;而每一位驻足者,终将带着这份报春的使命,走向属于自己的山花烂漫。
19
《五律·看山》
此诗写于1955年夏秋之际,毛主席在杭州休息期间游览北高峰时即兴所作,诗中“三上北高峰”的“三”表示多次登临。当时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进入高潮,主席心情舒畅,诗作基调轻快闲适,他在杭州期间多次游览名胜,如灵隐寺、北高峰、五云山等。“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如今北高峰观景台的诗词碑刻与灵顺寺财神文化、灵隐寺禅意景观形成联动,成为登山揽胜+祈福纳祥的热门线路。
20
《七绝·莫干山》
《七绝·莫干山》是毛泽东于1955年夏秋之际游览杭州莫干山后所作,全诗以轻快的笔触描绘了乘车下山时的所见所感,“翻身复进七人房”,为这座避暑胜地注入了红色基因。莫干山民宿产业巧妙融合诗词意境:橙月·黑胶唱片民宿以翻身复进为主题设计客房,裸心谷在竹海深处打造“诗意栖居”空间,游客可在品茗听风间感受“回首峰峦入莽苍”的清悠。
21
《水调歌头·游泳》
这是主席在1956年6月创作的一首词,毛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那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宏伟气势。这座横跨长江的大桥,不仅是中国桥梁建设的里程碑,更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象征。如今,武汉长江大桥已成为武汉的标志性景点,如一部凝固的史诗,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人,在桥栏轻抚间,聆听长江与时代的交响。
22
《七律二首·送瘟神》
毛主席1958年为江西余江消灭血吸虫病写下“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如今,余江中国血防红旗博览区以实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再现“千村薜荔人遗矢”的历史惨状与“纸船明烛照天烧”的斗争历程。纪念馆广场上的诗词碑刻与血防主题雕塑,成为开展生命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当地还开发了“血防主题研学游”,游客可深入当年疫区村落,与亲历者座谈,感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23
《七律·登庐山》
《七律·登庐山》是毛主席于1959年6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登庐山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情壮志,也暗含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思考,诗中“冷眼向洋看世界”暗指对西方反华势力的蔑视,“热风吹雨洒江天”则象征国内建设热潮。如今江西庐山“含鄱口”观景台以“冷眼向洋看世界”为背景,游客可俯瞰鄱阳湖日出,在《七律·登庐山》石刻前聆听“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哲理。景区推出“庐山云雾茶”制作体验,将诗词文化与茶文化深度融合 。
24
《七律·到韶山》
这是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期间拜祭父母、与乡亲座谈,深夜在煤油灯下提笔写下此诗。诗中“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暗含对革命历程的回顾。如今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将“红旗卷起农奴戟”镌刻于序厅,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展现革命历程。景区开发“韶山研学”课程,学员可在毛泽东故居前种植“红杜鹃”,体验“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乡村振兴 。
25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毛主席于1961年为身边一位参加民兵训练的女工作人员李原慧的照片题写的七言绝句,全诗如下: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如今,上海长风公园“东海女民兵”雕像以“飒爽英姿五尺枪”为原型,游客可参与民兵训练体验,在《七绝》石刻前学习“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巾帼精神。景区开发“红色少年”研学项目,学员通过队列训练、枪械拆解等活动传承革命意志 。
26
《七律·答友人》
1961年,毛主席收到湖南老友乐天宇、李达、周士钊赠送的斑竹和诗文,触景生情,写下此诗,以九嶷山、斑竹、洞庭湖等湖南意象,交织神话传说与现实图景,既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也寄寓对未来的期许,通过楚地神话与湖南风物的结合,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人的情谊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展望。“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文旅结合建议以主题旅游线路、红色教育路线、诗词朗诵会、斑竹工艺研学等融合。
27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毛主席于1961年9月9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题写在江-青(化名李进)拍摄的庐山仙人洞照片上,全诗通过“劲松”、“乱云”、“仙人洞”、“险峰”等意象,既描绘了庐山实景,又隐喻了当时国内外复杂形势。庐山仙人洞作为诗中核心意象,已成为重要文旅资源。仙人洞实景位于庐山牯岭西侧佛手岩下,是道教圣地,以险峻奇秀著称,洞内有“一滴泉”终年不竭。
28
《念奴娇·井冈山》
《念奴娇·井冈山》是毛主席于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创作的词作,通过描绘井冈山的自然风光与沧桑巨变,抒发了对革命历程的追忆与继续革命的豪情。文旅实践: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将“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镌刻于碑林,游客沿“思源路”拾级而上,在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篮。景区推出“井冈山精神”红色党课,结合诗词解析革命历程 。
结语:
毛主席诗词中的这28处地理坐标,构成了一部“行走的革命史诗”。这些诗词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文旅的精神富矿。通过场景复原、沉浸式体验、研学课程等创新形式,文旅项目让诗词从文字变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记忆,使游客在行走中实现与历史的对话、与精神的共鸣。
跟着主席的诗词去旅行:毛主席的28首诗词或将构建新的文旅地标、文旅线路、文旅篇章。当代文旅当以创新实践,点亮诗词中的精神火种,续写新时代的文旅华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