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老子》《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这三本书里的部分思想,已经在中国人身上传承了几千年。
虽然传承的时间很长,但是这些书中的一些话,我们至今没有弄明白。
就比方说《道德经》里的这句话中,“刍狗”为何物?它代表什么?
皇家图书馆管理员
周灵王二十一年,大约是公元前551年,老子被周王室的官员看中,将他带进皇宫,让他当了“守藏室史”。
这里的“藏”并非“收藏”的“cang”,而是“宝藏”的“zang”。
唐僧名为唐三藏如来给了他“三藏真经”,因此“藏”最开始的意思,其实是指典籍经书。
所以,老子这个官,其实就是专门看守“图书馆”的图书馆管理员。在没当这个官之前,老子拜商容为师,跟着商容学习知识。
商容原本是齐桓公手下的大臣,还曾经当过齐桓公的说客,不过这都不是他的主业,他最精通的其实是天文历法
也就是说,商容的天文学和数学肯定不错,但是老子明显是个学文科的人。
因此,老子在商容那里,只学到了一些皮毛,他真正开始成为“哲学家”的路,是从他当上这个图书馆管理员开始的。
老子每天的任务,就是守着这些上古典籍,防止别人将这些书弄走。
可是如果就这么干看着的话,实在有些无聊,于是老子便开始翻阅这些“皇家典籍”。
反正这些书放着也是放着,老子既然有这个工作便利,他顺手拿了一本就看了起来。
有书看了之后,老子就爱上了这份工作,一干就是十六年。
一直到周景王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35年的时候,老子出了事。
甘国国君“甘简公”来图书馆借书,但是他没有周景王的批准。
按照规定,老子不能让他将书带走,甘简公很生气,他觉得自己身为皇亲国戚,居然连“藏室”都进不去,很没有面子。
由于甘简公跟周景王沾亲带故,因此当他将老子告到管事的地方之后,老子马上就被解雇了。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老子这十几年来,每天苦读,就算没有读够万卷之书,那也有九千卷了,不过那时候有没有这么多书也是个问题。
总之老子已经读了不少书,该出去逛一逛了。
于是老子就趁着这个机会,来到了鲁国转悠,还正好主持了一下自己朋友的葬礼。
就在这场葬礼上,老子认识了孔子,当时的孔子只有十七岁,他给老子帮完忙之后,就向老子询问关于“礼”的事。
老子外面游历的第五年,周景王来找书看,却发现藏室中的书上已经有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周景王大怒,当即便要找守藏室史问责,但是守藏室史“李聃”已经被赶走了。
周景王当即下令,将老子找回来,继续让他负责“藏室”的事情。
就这样,老子再一次回到了“图书馆”。
周王室的动乱
老子回到皇宫的第四年,他家里来了一位拜访者。
老子虽然有学问,但是由于他的工作性质比较隐秘,因此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一般很少有人来拜访他。
但是这次来的人可不一样,这位可是他快十年未见的“老朋友”了。
来人正是当年向老子问“礼”的孔子。
老子带着孔子学了一圈,孔子受益良多,带着弟子们又离开了。孔子走后,老子又回到了每天在图书馆“看书”的生活。
就在老子以为自己这一生就这么过去的时候,动乱发生了。周景王在世的时候,他的太子姬寿就去世了,于是他就又立了姬猛为太子。
但是周景王又比较喜欢自己的庶子姬朝,他就让朝中权臣孟宾帮助姬朝当上天子。
可是周景王还没来得及宣布这件事,就去世了,于是太子姬猛正常即位。
但是姬朝可不愿意了,他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姬猛要强,而且父亲也已经同意让他即位天子了。
于是,在周景王葬礼那天,姬朝带着一些无业游民,掀起了一场动乱,想要杀掉姬猛。
姬猛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了一跳,赶紧逃了出去,姬朝就占领了洛邑
但是他占领一座城也没什么用,别的国家都不承认他。
五年后,姬猛带着晋国的军队打了回来,姬朝被迫逃离。
在这段动乱期间,老子一直在洛邑,对于这些事,他并不感兴趣、谁来做天子,并不影响他在这里看书。
不过姬朝在逃离洛邑的时候,非要带走王宫里收藏的典籍,也就是老子负责看守的这些东西。
老子在这里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姬朝带人过来硬抢,他能怎么办?
就这样,藏室里的书籍被姬朝搬走了大半,等新的天子回来之后,老子因为办事不力被免职。老子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他只好返回老家居住。
老子在家里听说秦国出了一位厉害人物,帮助秦国成为了霸主国,这个消息令老子心动,于是他骑上青牛,直奔函谷关
函谷关守将尹喜,是个天文爱好者,他夜观天象的时候发现有星星移动了,他推测出这是有高人要西行。
三天后的清晨,东方紫气升腾,老子骑着牛缓缓走来,一看就是位高人。
尹喜非常高兴,邀请他到自己休息的地方。老子唯一为了报答他,留在了这本《道德经》。
刍狗之意
关于“刍狗”的意思,必须根据老子思想以及他的经历来理解。
对于老子来说,什么都不做就是做好的。
天地之间自有规律,如果没有外力干扰,天下万物就会朝着好的一方面发展。
因此,不需要有人过多干涉事情的发展。
当初姬朝赶走了姬猛,却没能坐上皇位,而姬猛又带着晋国军队杀回来,其实也没坐上皇位,因为他还没登基就病死了。
如果不加外力干涉的话,他们两个本可以都过上好日子的。
而后来的汉文帝以“黄老之学”治国时,也是“无为而治”,不去过多干涉百姓的生活。
在古代,狗不光能看家护院,还能被当作祭品献给神明。
但是人们不可能真的将狗杀掉,只能是用草编一个“假狗”出来,这“假狗”就是“刍狗”,这种刍狗也就用一次,用完就扔了或烧了。
刍狗生来显贵,死前卑微,这是它的命运,人也一样。
在天地眼中,万物就像刍狗一样,都有自己的命运,不需要过多干涉,万事万物都会按照“道”的轨迹前进。
这里的“圣人”也就是“天子”,在天子眼中,百姓也有自己的命运,只要不去干涉,秉持“无为之治”,天下百姓的生活自然会越来越好,这就是“道”。
因此,刍狗在这里指代的是一种“从生到死”的命运。
虽然万物遵循从生到死的规律,但是刍狗这个太明显了,太有代表性了,因此老子就将其作为“命运”的代表。
其中蕴含的思想就是为君治国,不应妄加恩赐或刑罚,只需要让百姓像“刍狗”一样,按部就班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