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厕保洁性别混用引众怒:隐私与生计如何两全?…
近日,有一女网友发文称,当她正在一公厕正蹲着入厕时,突然“砰” 的一声推门声,打破了公厕隔间的宁静。一名男性保洁员拎着拖把径直闯入,丝毫没有停顿。面对这种突发状况,该女子当场愣住,脸颊憋得通红,如厕完毕后怒气冲冲地冲到公厕管理前台理论,情绪激动地控诉:“男保洁怎么能随便进女厕所?这也太不尊重人了!”
![]()
女子遭遇的该事件被发布到网络后,迅速点燃了大众的热议神经,评论区瞬间 “炸锅”。“我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正洗手呢男保洁就进来拖地,太尴尬了”“上次在商场女厕,女的还在隔间里,女保洁直接让男同事进来清理垃圾桶”,数千条留言印证了这并非个例。
![]()
随着讨论发酵,背后的行业乱象浮出水面:部分公厕管理公司为图省事,排班表上完全不区分性别,实行 “谁空谁上” 的弹性制度,压根没有考虑到如厕者的隐私边界。
面对舆论质疑,涉事公厕管理公司火速回应,称保洁员进入隔间前 “按规定敲了门”,但辩解 “部分隔间门锁损坏,敲门也没有回应”。
这番说辞显然难以服众,网友犀利反驳:“门锁坏了不维修,反而让异性保洁贸然闯入,这是管理失职不是借口”“难道不该先确认隔间是否有人,再安排同性保洁清理吗?”
更有细心网友发现,不少公厕虽标注了 “保洁时段”,但执行流于形式,保洁员常常随机进入,完全不顾及现场是否有使用者。
争议发酵当晚,当地城管局紧急出台通知,明确要求 “男保洁员不得进入女厕所作业,女保洁员不得进入男厕所作业”,规定公厕需在显眼位置悬挂性别分工标识,清晰标注保洁时段并严格执行,同时要求限期检修所有隔间门锁,杜绝 “敲门无效” 的借口。
新规出台获得多数网友支持,认为这是守住隐私底线的必要举措,但也意外引发了另一重讨论 —— 公厕保洁群体的委屈与困境。
“活儿总得有人干,工资一个月就三千多,规矩倒是越来越多”,一位从事公厕保洁多年的张大爷无奈吐槽。
不少保洁员表示,公厕客流量大,清洁任务繁重,尤其是早晚高峰后需及时清理,若严格区分性别排班,遇到同事请假或突发情况时,很容易出现人手短缺。部分年龄较大的保洁员更是坦言,自己不懂 “隐私边界” 的精细化要求,只想按时完成清洁任务,没想到会引发这么大争议。
还有保洁员透露,行业流动性大,年轻人不愿从事,从业者多为中老年人,薪酬待遇偏低,难以吸引足够人手实现性别精准分工。
这起看似简单的冲突,实则折射出城市管理中隐私保护与打工人权益的两难困境。
一方面,公厕作为公共空间,使用者的隐私安全理应得到绝对保障,异性保洁随意进入的行为,无疑侵犯了基本的人格尊严,新规的出台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保洁员作为城市环境的守护者,其工作强度与薪酬待遇不成正比,管理规定的细化不应以加重其负担为代价。
其实,平衡二者并非无解。
公厕管理方不妨在执行 “性别分工” 新规的同时,优化排班制度,通过合理增配人手、提高应急调配能力,避免因人员短缺导致违规操作;对于门锁损坏等设施问题,建立常态化检修机制,从硬件上杜绝 “敲门无效” 的尴尬;更重要的是,适当提高保洁员薪酬待遇,完善培训体系,让从业者在获得体面收入的同时,明确服务规范与隐私边界意识。
公厕虽小,却关乎民生大事。
使用者图的是一份如厕安心,保洁员求的是一份工作体面。当管理规定既守住隐私底线,又为打工人留足喘息空间,当公众多一份对保洁工作的理解与尊重,保洁员多一份对服务边界的敬畏与坚守,才能实现真正的双赢。
毕竟,城市的干净不仅在于环境的整洁,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谅与边界尊重,这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