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为人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体健康,天资聪颖、成龙成凤。
可千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却在他儿子出生之时写下一首颠覆世俗认知的诗《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孩儿愚与鲁,无忧无虑到公卿。”
诗句直白质朴,却藏着一位父亲饱经沧桑后的肺腑之言,更暗含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原始意义。
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指自以为聪慧过人,反倒因这份“聪明”招来祸患、耽误自身。
这不禁让人发问:苏轼为何甘愿儿子“愚鲁”而非聪慧?《洗儿》诗是否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最早源头出处?
![]()
这首诗并非苏轼一时兴起的感慨,而是他历经生死劫难后的心声。
苏轼的才情,不仅在当时赢得众人交口称赞,他自己亦引以为傲。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中,苏轼自幼便展露过人天赋。
他二十出头便高中进士,一举成名,其诗文、书画都达到宋代巅峰水准,年纪轻轻就成为文坛领军人物,这份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曾是他最引以为豪的资本。
然而,这份聪明却没能成为他人生的“垫脚石”,反倒成了“绊脚石”。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在全国推行,变法派与保守派(以司马光为首)的矛盾日益尖锐,朝堂分裂成两大阵营。
苏轼虽认同变法的部分理念,却坚决反对变法中的激进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认为其会加重百姓负担、扰乱社会秩序。
他不懂得官场“明哲保身”的道理,始终以文人的耿直与“聪明”直言进谏,不仅在朝堂上与变法派激烈争辩,更在诗文、奏折中毫不避讳地批判变法弊端,字里行间满是锋芒。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知州,按惯例需写《湖州谢上表》向皇帝谢恩。
表文中,他写下“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两句,本意是自谦自己跟不上新派官员的步伐,只想安心治理地方。
但变法派官员却抓住这两句话大做文章,诬陷苏轼“谤讪朝政”“怨恨皇帝”,还从他过往的诗文中,摘录“疑似反语”,罗织罪名,指控他借诗文攻击变法、讽刺神宗。
很快,苏轼被从湖州押解回京,关进御史台大牢。因御史台官署内多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故又称“乌台”,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此案前后持续近百天,当时神宗本有处死苏轼的想法,幸得太皇太后曹氏(宋仁宗皇后)出面求情,她直言“苏轼有才无恶,若因诗文获罪,恐寒天下文人之心”。同时,弟弟苏辙愿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当时,王安石虽已罢相隐居,但也为苏轼求情,并上书神宗“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多重压力下,神宗最终赦免苏轼死罪。
元丰三年(1080年),案件尘埃落定,苏轼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黄州团练副使”,这可是一个无实权、受监视的低微闲职,一家人跟着他颠沛流离。
也正是经历了此次生死劫难,被贬黄州期间的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迎来了第三个儿子苏过的出生,在为孩子举办“洗儿”礼时,他触景生情写下了《洗儿》诗。这份从生死边缘走过的经历,让他对“聪明”二字生出了极致的警惕。
苏轼一生先后经历三次重大贬谪,累计贬谪时长近20年,被贬之路横跨大半个中国,从繁华京城到蛮荒之地,半生漂泊无依,连家人都跟着受牵连。
而这三次贬谪,每一次都因他“聪明外露、直言不讳”的性格埋下隐患。
第一次贬谪是元丰三年,贬黄州。
核心原因就是上文提及的“乌台诗案”。此次贬谪也是苏轼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也让他彻底看清了官场的险恶——自己的才情与耿直,在权力斗争中竟成了“招祸之根”。在黄州的这4年里,他躬耕东坡、寄情山水,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
第二次贬谪是元祐八年,贬惠州。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逝,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保守派司马光掌权,苏轼被召回京城任要职。
但他依旧不改耿直本性,既批判变法派弊端,也反对保守派“全盘否定变法”的极端做法,最终同时得罪新旧两派。
元祐八年(1093年),太皇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后新党反扑,苏轼作为“元祐党人”核心被排挤出京,贬至惠州2年。
第三次贬谪是绍圣四年,贬儋州。
苏轼在惠州期间,虽身处逆境,却依旧乐观豁达,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诗句,展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但这份“不卑不亢”,却让京城的政敌更加不满,认为他“贬谪后仍不思悔改”,于是决定对他进行更严厉的报复。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再次贬谪,目的地是当时的“蛮荒之地”儋州(今海南儋州)。
在宋代,儋州是朝廷流放“重刑犯”的地方,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被视为“九死一生”之地。苏轼在儋州历时3年,期间他开设学堂、传播中原文化,推动了海南地区的教育发展,被当地百姓尊为“儋州文化始祖”。这份乐观向上,更印证了他“宁折不弯”的性格,也让“聪明招祸”的命运走向极致。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病逝,宋徽宗即位后大赦天下,苏轼终于结束近20年的贬谪生涯,从儋州北归。
但长期的漂泊与磨难早已耗尽他的心血,加之年岁已高、长途跋涉,次年(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在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今江苏常州),享年66岁,一生颠沛,终未得安稳。
这近20年的贬谪岁月,让苏轼从“恃才傲物”彻底走向“通透豁达”,也让他对“聪明”的危害有了最痛彻的认知。
苏轼的这句“我被聪明误一生”,虽未直接出现“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七个字,却已完整蕴含其内涵,堪称这个成语最原始的源头出处。
慢慢地,后世形容聪明过了头的人,往往就会用上“聪明反被聪明误”,许多文人墨客也直接引用这句感慨。
明代小说家周楫在《西湖二集·卷四》中,直接引用苏轼《洗儿戏作》的典故,并明确点出:“苏东坡晓得一生吃亏在聪明二字,所以有感作这首诗,然与其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如做个愚蠢之人,一生无灾无难,安安稳稳”。
此处不仅直接使用“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句,还将苏轼的人生感悟与小说人物的命运结合,强化了对“聪明误”的批判。
同为明代的戏曲家王九思,也在《碧山新稿·仙吕点绛唇·园亭避暑有感,因劝少年》的散曲中写道:“神仙止许神仙做,家人还以家人顾,有多少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以苏轼的典故直接为切入点,劝诫世人不要过度依仗聪明才智,避免重蹈覆辙。
![]()
数百年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王熙凤的精明强干、八面玲珑,靠着一身“聪明”打理荣国府,却也因贪财弄权、树敌太多,最终落得“家亡人散”的悲惨结局。并用一曲《聪明累》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写下了最真实的解释:“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成语,它本身并非否定智慧,而是一种警醒!真的聪明,不是锋芒毕露、机关算尽,而是懂得藏拙、把握分寸。行事适度,不仗着聪慧妄自尊大,不凭着机敏投机取巧。
这份智慧,放在今天依旧适用。无论是职场竞争还是生活处世,懂得藏拙的通透,远比锋芒毕露的“聪明”更能让人走得长远。
苏轼愿儿愚鲁,不是真的希望孩子平庸,而是他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期许!他宁愿孩子少些“锋芒”,多些“安稳”,一生无忧无虑。而《洗儿》诗,也注定成为“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古老、也最深刻的源头出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