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曾黎,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代表作有电影《理发师》、电视剧《男才女貌》《在远方》《星汉灿烂·月升沧海》等。
![]()
■口述:曾黎演员
■记录:钟玲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总是一袭素雅的旗袍,眉眼间皆是端庄与温婉。这是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中,由曾黎饰演的吴石将军的夫人——王碧奎。《沉默的荣耀》自开播起,便引发了网友的观剧与讨论热潮,不仅创下央视八套2025年最快破3的纪录,还持续多日稳居收视榜首,并且引发“长尾效应”,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在这部以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为背景,还原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真实事迹的谍战剧中,吴石将军与其战友们的故事让无数观众为之落泪并开启“溯源”之旅,从福州的吴石故居到北京的福田公墓,悼念的人流自发而至,敬意从屏幕渗入现实。而剧中,吴石与王碧奎之间的相濡以沫、伉俪情深也一样扣人心弦……与烈士朱枫不同,王碧奎并非我们熟悉的戏文里轰轰烈烈的英雄,但她却如暗夜里一盏不灭的烛火,以沉默的陪伴与坚守,照见了一个时代的信仰与深情,也诠释了夫妻之间最动人的模样。
在一部波澜暗涌的谍战群像剧中,如何诠释一位既具传统女性风骨又隐含着新时代女性气质的历史人物?近日,演员曾黎接受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娓娓道来她与王碧奎的这一次相遇——
以敬畏之心,回到她的时代
遇到王碧奎这个角色之前,我演绎的大多是编剧笔下天马行空的原创角色,她们拥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度,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而在《沉默的荣耀》中,我所饰演的王碧奎,却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她既是一段特殊历史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身上承载着不同凡响的时代重量。
作为吴石将军的妻子,王碧奎的外表柔和,内心却很刚强,她不仅是他的贤内助,更是他追求信仰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同行者。基于角色真实性带来的责任感,我在开拍前就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希望通过了解吴石夫妇的生平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让这个角色在我脑海中先丰满、立体起来。
要演好一位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女性,我必须回到她的时代。为此,我潜心研习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社会风貌,特别是当时女性的穿着与仪态。我觉得,旗袍之下的身姿仪态,是那个时代女性风骨的外在体现,简单地模仿并不能做到形神俱在。各式各样的旗袍,更像是我进入王碧奎世界的一把钥匙,在戏里,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我都会身着旗袍,但它的剪裁与面料会随着场合的改变而悄然发生变化:例如,在窦公馆的交际场合,是精致华美的,彰显着次长夫人的身份;而在家中,则回归质朴,象征着凝聚家庭的妻子与母亲。当我穿上旗袍,就仿佛被带回了那个年代,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外形的改变,更是对仪态的内在约束——行止坐卧皆需端庄,这种“束缚”身体的记忆,给了我极强的代入感,让我瞬间就能进入角色状态,相信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从而更好地体会王碧奎那份融于日常的柔韧而坚定。
“型塑”只是我叩开角色世界的第一道门,对于我来说,更难把握的是她的语言。她带着福州地方特色的方言与语气,我虽然无法完美复刻,但仍尽己所能去靠近,而“深入其神”,才是探寻这个角色灵魂的核心,关于王碧奎的史料非常有限,我必须通过一些间接的途径,深入研究吴石将军的生平,从他的故事里寻找她的影子,来逆向推断她的行为逻辑与内心世界,在史料的留白处,我只能用共情去填补想象,将中国传统女性那份深植于骨血中的隐忍与坚韧作为角色的精神内核,呈现给观众。
从“形似”到“神似”,一个妻子到同行者的蜕变
在拍摄这部戏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基本是在剧组度过的,我很喜欢沉浸在另一个女性人生里的感觉。拍摄的过程中,我也会与导演、于和伟老师等主创人员不断地探讨,该如何让人物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呈现之间达到平衡?能够精准捕捉角色的精神内核,并鲜活地呈现于荧幕,对于演员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我们力求努力贴近真实,但艺术的诠释本身,就注定了无法与历史真实完全重合。
对我而言,塑造王碧奎就是一段由外及内、再由内返外、从“形似”摹刻走向“神似”共鸣的旅程。在剧中,她的成长脉络异常清晰:爱的体现始于普通妻子对丈夫那一份朴素的牵挂,渐渐地,她对丈夫的支持也从生活层面慢慢升华至精神领域。
在那个常常需要人们牺牲小我的年代,王碧奎的人生轨迹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而无论境遇如何变迁,她都义无反顾地追随丈夫。超越个人生死的“与而同行”,并不是盲从,而是一种主动的抉择,这恰恰彰显了她骨子里的大气与非凡的勇气。
于颠沛流离的乱世中,王碧奎就像是一个情感缓冲带,她缓解了吴石将军这样的前线工作者的紧张、疲惫,同时,她还是一位温柔的母亲,一直将照顾家庭视为自己的使命。拍戏时,我再次饰演一位母亲,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感觉很特别,他们的身上有一种纯真的能量,而我与“儿子”建成待在一起时总能收获最简单的快乐,于老师和我都很喜欢逗他玩。我们希望这样的互动能让他卸下心防,自在地展现他最真实的状态,而我亦是如此。
尤为难得的是,王碧奎虽然集中国传统女性的温婉与坚韧于一身,却并非一个没有思想的“工具人”,甚至偶尔还会提出异议,她的“抗争”并不是单纯的对抗,而是将自我的思考融入与丈夫的交流中,这既证明了她从来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也呈现了那个时代婚姻中难得的双向互动。她亦是勇敢的,剧中其中一场戏,在反派谷正文强行闯入家中的危急时刻,她依然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她的伟大正在于此——风雨如晦的年代里,她无怨无悔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与理想,这样的深情与担当,何其珍贵?而她只是那些站在英雄身后的家人们的一个缩影,这也是她最吸引我的地方。
妻子、母亲、自己……多重身份共同构成了王碧奎完整的内心世界,而我追求的是内外交融的“合一”,当外在的仪态成为肌肉记忆,当内心与她产生了情感联结,才让我理解,此番旅程,我最终抵达的,是对一个时代、一种信仰和一位伟大女性内心的无限靠近。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剧中,吴石将军在决心赴台时与友人说的那句铿锵有力的台词,也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上。
听到,生命与历史的回声共振
拍戏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角色,我们在厦门鼓浪屿进行了实景拍摄,从杨亚洲导演到担任监制和主演的于和伟老师,再到每一位演员,我们整个团队都秉持着高度还原历史的创作理念,不仅在场景上复原时代背景,更要在气质上贴近那个时代的本真。每天在岛上,往返于酒店与片场之间,我们像是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刚刚眼前还是往来如织的游客,当换上旗袍、完成妆造、走进片场,我们便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从身体到心灵的双重沉浸,也让我觉得自己始终与角色的命运紧紧相连。
剧中,王碧奎与朱枫的友谊,是为数不多的温情时刻。朱枫的出现不仅为王碧奎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全新的窗,也带给其阳光般的暖意。与她相关的戏份,也是我在这部剧中相对轻松、愉快的时光。更令人钦佩的是,朱枫这个角色身上展现的智慧与勇气,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特工训练的普通人却能在危局中选择挺身而出,为保护家国而战。源于平凡人的不凡担当,是她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与朱枫相比,王碧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她拥有更加真实的胆怯、脆弱与纠结。或因如此,她最终的坚持与选择才显得格外有力量。她的境遇也折射出当时女性的普遍生存状态,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王碧奎需要同时承担“大家”与“小家”的双重负重,在丈夫追求信仰的过程中她并不知事件的全貌,却是丈夫秘密事业最真实的参与者与最坚强的后盾。
这部剧杀青很久了,但我至今记得与于老师在监狱诀别的那场戏。因为蕴含了太多复杂难言的情绪,我们拍摄了两次,在有些剧组,情感戏可能一条即过,但真正投入其中便会知道,每一次重复都是对身心巨大的消耗,要调动全部心力才能让情绪再次抵达顶点。那场戏中,我还清唱了福建的民谣《月光光》。我和于老师都不是南方人,为了更加贴近本地人的神韵,我提前学唱了那首歌。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我觉得,可以让角色的身份更加真实、可信,也为他们的生死离别增添了更深沉、悲壮的底色。
在上海拍摄那场戏时,拍摄之前我就将椅子搬到远离众人的角落,让自己不在镜头之内,却始终停留在片场的氛围中。我独自坐在那里酝酿情绪,伤感油然而生,因为我知道,这个故事即将落幕,这将是他们命运最终的篇章。回顾着王碧奎与吴石相伴的岁月,他们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般在我脑海中一幕幕闪过。当于和伟老师饰演的吴石将军,从阴影中缓缓步入视线的那一刻,所有积压的情绪都找到了出口,我的眼泪完全不受控制地汹涌而落,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只是一个演员,而是真切地触碰到、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与角色诀别时,我仿佛听到了生命与历史的回声共振,如今回忆起来,那种感觉依然很痛。当然,剧中还有很多细节感人至深,无论是那位默默无闻的女交通员只身跃入苍茫大海的决绝,还是朱枫、王碧奎在不同身份下于“暗夜”中绽放的勇气,还是吴石将军、聂曦、陈宝仓对信仰如星光般不灭的执着……
这次拍摄经历,让我再次从历史的维度回望来时路,也让我反思自己,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对那些先辈们的感恩,也将内化于我的生活日常——从珍惜粮食到节约用电,我相信,坚持这些微小的习惯,就是对过往最好的珍视、回馈。
希望,我的演绎能让人们看到王碧奎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她或许从未被详细记载在史册之中,但她同样值得被人们铭记。也许,这就是《沉默的荣耀》的真正意义——致敬,所有在历史长河中倾尽全部的、无名的英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