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是痔疮,没当回事。”老张坐在肿瘤科候诊区,手里攥着肠镜报告,指节发白。退休前他是长途货车司机,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便秘、便血是老毛病,马桶里鲜红一片,他见怪不怪,随手塞颗痔疮栓继续出车。
去年冬天,血量突然增多,还混着暗红黏液,老伴催他去医院,他摆手:“跑长途谁没个痔疮,别花冤枉钱。”直到今年五一,他计划和老伴飞西藏,办保险前做了个体检,癌胚抗原高出十倍,肠镜活检报告写着“直肠低分化腺癌”,影像里肝肺已见星点转移。老张回忆那两年每一次便血,恨不得把说过“没事”的嘴巴给闭上——那些被他忽略的细微信号,原来是肠癌一路开绿灯的倒计时。
![]()
“鲜红就是痔、暗红就是癌”?痔疮和肠癌可以通过症状区分吗?
“鲜红就是痔、暗红就是癌”这句话在民间流传很广,但临床上并不靠谱。痔疮出血通常是鲜红色的,尤其是内痔,因为肛门部位的血管丰富,出血时往往是滴血或喷血,量可多可少,但不与大便混合,排便后可能会停止。而直肠癌出血的颜色并不一定深,尤其是早期肿瘤位置较低时,也可能出现鲜红色血,甚至只是手纸上带一点淡红色,肉眼很难区分。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混合信号”:如果便血中夹有暗紫色血块、鼻涕样黏液,或者大便习惯突然改变,比如原本每天一次成形便,突然变得细长、排便不尽、里急后重,甚至夜间也要起夜排便,这些都不是痔疮能解释的。此外,如果还伴有肛门坠胀、腹部隐痛、体重下降、贫血、面色苍白等症状,更要提高警惕。
年龄是一个重要分水岭。40岁以上的人首次出现便血,应把肠癌作为“默认诊断”,不能仅凭“可能是痔疮”就自我安慰。建议先做肛门指检,这项检查简单、便宜,能发现70%的直肠癌;再查肠镜、粪便潜血试验和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必要时做盆腔MRI,把流程走完,别图省事。年轻人如果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也应及时就医,别因为害羞或怕麻烦而拖延,以免肿瘤在痔疮的掩护下悄悄长大。早发现、早检查,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负责任的做法。
![]()
早餐哪些饮食习惯会加剧肠癌的发生?
很多人图省事,早上只喝白粥就咸菜,或啃两片素面包,觉得“清淡养胃”。可这样的“无效早餐”常常缺蛋白、缺脂肪,胆囊得不到收缩信号,胆汁排得少,长时间淤在胆囊里,水分被重吸收,胆汁里的胆固醇、胆盐浓度越来越高,容易形成泥沙甚至结石。胆汁长期不更新,次级胆汁酸被肠道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石胆酸、脱氧胆酸,正是刺激肠黏膜的促癌因子。
研究显示,胆汁酸池长期淤积的人,粪便里次级胆汁酸浓度可升高2—3倍,持续刺激结肠上皮,DNA损伤累积,息肉和癌变风险随之增加。相反,如果早餐里有点蛋白质或脂肪,比如一个煎蛋、一杯豆浆、一两瘦肉包子,胆囊就会正常收缩,胆汁及时排入肠道,既帮助消化吸收,也减少致癌物停留时间。可见,早餐过于清淡、长期缺乏蛋白和脂肪,看似“护胃”,实则让胆汁“窝工”,反而可能成为结直肠癌的隐形推手。
![]()
研究发现:常吃腌制食物,会增加得癌风险
2023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团队在《BMC医学》发表一项大规模调查,收集了我国10个地区、44万多名30—79岁且无慢性病人群的10年随访数据。结果显示:每周吃腌菜≥4次的人,不仅消化道癌症死亡风险显著升高,出血性脑中风死亡率也同样增加。自家或散装腌菜在腌制第5—8天亚硝酸盐含量最高,且家庭制作缺乏工业检测和抗氧化剂;相比之下,正规企业生产的腌菜通常添加维生素C、烟酰胺,可部分阻断亚硝化反应,相对更安全。
若想吃腌菜,应控制每次不超过20克,并搭配猕猴桃、草莓等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以减少亚硝胺形成,为肠道加一道防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