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科研题材与传统清音的完美融合,团队对唱腔与配器进行了精心打磨。他们反复推敲“四句腔”的节奏,使其悠扬的韵味既能抒写家国情怀,也能刻画人物内心的细腻层次;在配器上,则在传统民乐基底中巧妙融入现代元素,为古老曲艺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从今年春节后筹划,到邀请各级专家指导,我们逐字推敲唱腔,细致打磨表演的每个细节。”于飞回忆道,从2月初赛至10月决赛的漫长赛程中,团队成员常为一段唱腔、一个表情鏖战至深夜,并不断向老艺术家取经,从中汲取宝贵的创作养分。
正因这份不懈的坚持与精雕细琢,《星辰大海》最终征服了全国舞台,璀璨绽放。
“群星奖”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堪称群众文艺领域的最高桂冠。《星辰大海》能摘此殊荣,不仅印证了作品本身的卓越,更彰显了太和清音在守正创新中焕发的蓬勃生命力。
“《星辰大海》是安徽省今年唯一一个获得群星奖的作品,也是安徽继2016年淮河琴书《轧狗风波》后又一个获奖作品。”阜阳市文化馆馆长刘亚非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作品均由阜阳所贡献,证明了阜阳在该领域的深厚底蕴与传承。
秉持着守正创新的理念,太和清音始终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弘扬主旋律与正能量,由此催生出一大批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总书记回信暖人心》《追女儿》《雨花英烈》《让座》《最美人间四月天》,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深受群众喜爱。
内容的创新为清音注入了灵魂,而舞台表现力的革新,则为其塑造了更具张力的艺术筋骨,集中体现在乐器的变化上。
“太和清音最初的乐器编制较为精简,以三弦、坠胡、琵琶、古筝等为主。”《星辰大海》曲作者高虎介绍,“随着时代发展,太和清音逐步引入二胡、木鱼、梆子、碰铃等乐器,丰富了清音的声腔体系,音乐表现力与情感层次得到了显著提升。”
“相较于坠胡,二胡的音色更为悠扬细腻,极富歌唱性,这与太和清音婉转典雅的艺术内核高度契合。”太和清音二胡演奏者李洪宽说。
起源于元末明初的太和清音,是全国古老而稀有的曲种之一。因曲调清新雅致、悠扬动听,这种独特的演唱形式得名“清音”。2006年,太和清音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协会目前已拥有百余名老中青会员,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作为太和县清音协会会长,于飞表示,将加强清音的宣传推广,深入挖掘传统精髓,推动清音艺术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本报记者 安耀武 李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