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在贵阳孔学堂中华文化研修园举办的“儒学大家谈:阳明心学的日用之道”学术研讨活动中,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教授蔡家和发表了题为《阳明心学的即器言道》的主旨演讲。他指出,阳明心学的核心精神在于“道在器中”,真正的道并不远离人间,恰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人伦孝悌之中。
![]()
蔡家和教授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出发,指出西方主流思想如基督教、柏拉图哲学等往往将理想置于彼岸或末世,具有“离器言道”的倾向;而儒家,尤其是阳明心学,则始终坚持“道不远人”,将伦理与生活融为一体。他认为,儒家之所以能真正守护“日用之道”,在于其不脱离人间烟火,不回避现实责任,而是将道德实践落实于具体行为与情感之中。
在对比朱熹与王阳明的思想时,蔡家和指出,尽管朱熹并非完全“离器言道”,但其某些论述如“理生气”“理在气先”易被误解为将“道”抽离于具体生活。而王阳明则更强调“心即理”“良知即道”,认为道就在当下的意念与行为中,人应在具体事务中“致良知”,做到“事上磨练”。他举例说,阳明曾对一位官员表示:“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这正是“职场伦理学”的雏形——每个人在其岗位上都可实践良知,如法官公正断案、医生尽责救人。
蔡家和进一步阐释,阳明的“物”并非外在客体,而是“意之所在”,是人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与反应。良知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体现在喜怒哀乐、人际交往之中。他引用阳明“乐是心之本体”“真诚恻怛”等观点,说明良知与情感不可分割,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
此外,蔡家和也谈到了王阳明对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吸收和批判。王阳明擅长借用佛教禅宗的词汇来表达他的心学思想,因此后世学者批评阳明心学“近禅”。但实际上,阳明心学是儒家正统,王阳明曾明确批评佛教的出世倾向。
最后,蔡家和总结,阳明的“即器言道”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道德不在远方,而在日常;良知不离事业,而在行动。在当代社会,这一思想可作为伦理建设与精神修养的重要资源,引导人们在平凡生活中体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记者 安占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