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在实训课上,我目睹了一场“战争”。一名男生猛地站起来,椅子刺耳地划过后退:“你凭什么管我?我就是不想做这个垃圾作业!”他的声音震动了整个教室,年轻的实训老师站在原地,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事后,那位老师苦笑着对我说:“这学期第五次了,中职学生到底怎么管?”
这个问题,恐怕正萦绕在许多中职教师的心头。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更容易“一点就燃”?
十五六岁的年纪,本就是叛逆的高发期。而中职学生更加特殊——他们大多经历了长期的学习挫败,被传统教育体系打上“失败者”的标签。那些顶撞和叛逆,表面上是对规则的反抗,深层次却是自我保护的外壳。“既然你们认为我坏,我就坏给你们看。”
但真相是,这些看似坚硬的壳里,包裹着一颗渴望被认可的心。
三步破解顶撞困局,从对立到对话
第一步:瞬间冷静——给情绪一个缓冲带
当学生突然顶撞,你的第一反应决定了一切。
切忌立刻反击。相反,尝试一个简单的“停顿三步法”:
深吸一口气(给自己2秒缓冲)
表情恢复中性(收起你的惊讶或愤怒)
说:“我们需要谈谈,但不是现在。课后找我。”
这招的妙处在于,它既避免了当众冲突的升级,又给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意你的情绪,但不会在情绪上与你交锋。
记得我同事处理过的一个案例:学生在课堂上公然嘲笑她“讲课无聊”。她没有辩解或发火,而是平静回应:“看来我的课程设计有待改进。周五的实训课,我希望你能当我的小助手,我们一起设计更有趣的环节。”课后,学生主动道歉,并真的提出了几个让全班眼前一亮的点子。
第二步:探寻根源——每个问题行为背后都有潜台词
顶撞只是表象,我们要读懂的,是行为背后的语言:
“我就是不想做”=“我怕我做不好,再次证明我不行”
“你凭什么管我”=“我需要被尊重,需要自主权”
“这有什么用”=“我看不到学习与未来的联系”
试着用“探询式对话”代替质询:
“你似乎对这件事很抵触,能告诉我真正的原因吗?”
“如果换作你来安排这节课,你会怎么做?”
“你觉得怎么做才能既遵守规则,又让自己舒服一点?”
第三步:赋予价值——让叛逆能量找到正确出口
那些最会顶撞的学生,往往最有主见和勇气——这只是他们用错了地方的品质。
把课堂任务设计成“挑战”而非“作业”,让这些能量有释放的通道:
让喜欢争辩的学生负责辩论赛的组织
让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技能展示的“首席演示员”
给有创造力的学生设计替代性任务的选择权
我见过最成功的案例,是一位老师把班上最“刺头”的学生任命为“实训安全监督员”,结果那个曾经处处与老师作对的学生,成了最严格执行实训规程的人。
最重要的转变:从“管理者”到“引导者”
我们总是急于纠正行为,却忘了先连接心灵。
当中职学生感受到你真的关心他们的未来而非仅仅维持秩序时,改变就开始了。记住,我们不是在培养应试机器,而是在帮助这些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和人生价值。
下一次面对顶撞,不妨心里默念:这不是针对我的战争,这是一个迷路孩子的求救信号。
教育的本质,不就是把看似无药可救的瞬间,变成可能改变一生的时刻吗?
也许下个学期,那个曾经顶撞你的学生,会成为最认真钻研技能、在技能大赛上为你争光的人。这样的转变,我们见证得太多了。
而这一切,始于你今天面对顶撞时那个冷静、包容又坚定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