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闻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于11月7日与世长辞,心中悸动不已。虽与先生素未谋面——我1988年入学时,他已离任半年,作为普通学子无缘得见——却总想写些什么,纪念这位我最尊崇的校长。
先生是八十年代高校改革的先行者,在武大推行了一系列石破天惊的举措:首创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打破专业壁垒,倡导“学生可质疑教师”,塑造自由学术氛围。在他任内,武大国际学术影响力跃居全国前列,被誉为“高校中的深圳”。这些彪炳史册的成就已有公论,在此我更想谈谈他对我影响至深的一个理念:大学生要培养成多功能审美型人才。所谓“多功能”,其实就是“通才”。
![]()
高中时,我虽自发培养了写诗、吉他弹唱、品读心理学政治哲学等爱好,但八十年代农村中学颇为闭塞,买书都要进城。我算是胆大的,常骑车进城购书,才让这些爱好的嫩芽得以萌发。那时,心中已埋下通才梦的种子。
踏入武大,我发现这里正是实现通才梦想的沃土。刘道玉校长倡导的“多功能审美型人才”理念,虽未必见于正式文件,却从多位任课老师和我的姨父袁千正(武大中文系教授)口中多次听闻,更在武大的教学实践中处处彰显。
![]()
先从审美教育说起。当时武大最火爆的选修课,当属易中天老师的《中西比较美学》。这门课火爆到什么程度?晚上六点半开讲,能容纳四五百人的梯形教室下午五点多就要占座,开课时连走廊都站满了学生。我这个审计专业的学生,竟也虔诚地一课不落,全程修完。易老师本人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他在武大读中文系研究生,教的是美学,后来在《百家讲坛》讲的却是历史。
![]()
另一门热门公选课是艺术教育中心的《西方美术史》。同样座无虚席的梯形教室里,投影幕布上展现的西方油画,甚至包括裸体艺术作品,为我这个农村学子打开了全新的艺术世界。我也一课不落地修完了这门课。
更意想不到的是,学校还从武汉纺织工学院请来教师开设《服装设计》短期培训。我立即报名参加,让服装设计的理念在心中萌芽。这些课程激发了我对美学的痴迷,于是自购了李泽厚《美的历程》、黑格尔《美学》四卷本等几十本美学著作潜心研读。如今我能从事各门类艺术的审美评论,其根基正是那时打下的。
那时的武大社团遍地开花。我参加了吉他社、摄影社、文学社、公关社,其中摄影社影响最为深远。离校三十余载,我从事摄影摄像职业二十多年,2005年起创立并主持湖南省数码摄像艺术协会至今——这是刘道玉通才教育理念对我人生最深刻的影响。
跨专业选课的便利让我得以旁听新闻系课程,并报考该系研究生。虽因英语不佳未能如愿,但系统的专业训练让我掌握了采、写、编、评全部技能,为后来进入媒体和自媒体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我担任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新媒体委员会副主任,运营着四十万粉丝的自媒体账号,这同样是刘校长教育理念结出的硕果。
哲学系的课程同样吸引我,引发了我对哲学的痴迷。广泛涉猎中西方哲学史、儒家道家思想后,我甚至辅导一位中英文秘专业的朋友以第一名考取中南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如今她已在高校任教,成为知名青年学者。
如今,我身兼湖南省数码摄像艺术协会主席、湖南省新阶联新媒体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等职。这一切,正是刘道玉校长“将大学生培养成多功能审美型人才”理念在我身上开出的花朵、结出的果实。
哀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逝去了。
痛哉!一位对我影响至深的校长远行了。
作者:胡建群
初审:严蕾
二审:周京霞
终审:格林兰
发稿:《潇湘艺韵》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