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棵树
——致西华师范大学八十华诞
何智新
1984年夏,南充嘉陵江畔。
7月上旬,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南充师范学院那棵冠盖二教楼的大榕树下,中文系80级正等待毕业派遣官宣。台阶上,班主任李万斌扯着嗓门:“……何智新,四川省高教局……”盲盒打开,我这菜鸟有了去向。
![]()
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原一教楼与二教楼之间黄葛树(2022年8月14日蓬州闲士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棵树,时年72岁。
一周后,我从重庆出发去成都报到。一路上,绿皮火车摇摇晃晃,父母不舍的目光浮现在脑海。我明白,他们一直都想我回重庆。
第一次到成都,次日直奔通惠门外省招办。先玲老师领我来到一间办公室:“王主任,小何来了。”我一看傻眼了:“王主任?这不是半个月前在学校见过的胖大叔吗?”
![]()
2009年本文作者(左)与王锡宇在成都参加《招生考试报》创刊30周年庆典合影(杨明强 摄)
闪回半月前,我正在寝室拉二胡,有同学在门口喊:“何班,学工部王部长叫你去一趟。”我问:“是管分配的王国辉?”同学点头。
几分兴奋,几分忐忑,推开行政楼办公室的门,王部长招呼我靠窗坐下,见一位胖叔坐在一旁看报纸,气宇轩昂,对着窗户,与我和王部长呈品字形。奇怪的是,一贯有话直说的王部长东拉西扯聊了一阵,压根儿就没提分配,我扫兴而归。
出来后,我拐到大楼后花园瞎转,一脸狐疑。这花园是1950年留下来的,当年胡耀邦任川北行署主任,就在附近办公楼办公。
![]()
原川北行署胡耀邦同志办公楼(2019年4月5日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我叫王锡宇,坐嘛。”王主任一只大手握过来,把我从“梦游”拉回成都。
王先坐下点起一支烟:“嘿嘿,那天我假装看报纸,就是想悄悄瞅一眼。”他笑眯眯:“我也是南师中文系的,招了半辈子生,一直想回学校招一个,所以就亲自跑了一趟。”
烟圈慢慢往上飘散,王感叹:“师院不差,就是偏远了一点。”气氛轻松下来,我问:“那天啷个搞得神神秘秘的呢?”
“哎,还不是怕搞砸了嘛。”他靠在藤椅上,轻轻揉着将军肚:“你想想看,我是南师的,那么多大学不招,偏偏跑回南师去招,要是看走眼了咋办?不瞒你说,你的毕业论文我都调来看了”。
![]()
本文作者何智新
报到第二天,我就入闱望江宾馆高考录取场干活了。
王锡宇,因爱兵如子,大家都叫他“王头儿”。这拼命三郎,根本没有上下班概念,加班熬夜家常便饭。开始,他让我写一些豆腐块,后来又带我写调研报告,再后来省长讲话稿的“毛坯房”也让我出。半年后,有天王头儿把我叫到办公室,关上门:“局办主任胥端想要你过去,去不去?”我先一愣,后摇头:“人是你王头儿要来的,我不去。”王松了口气,笑了:“就是嘛,打主意打到我脑壳上来了。”
挖人未果,第二年,胥主任直接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招了个师弟。
1986年5月,南充师范学院四十年校庆。四川省高教局副局长卢铁城让我陪他去。15日一大早,一辆黑色尼桑已经停在机关门口,8点钟从陕西街出发。我习惯性打开副驾车门,卢局招手:“小何坐后面来嘛,好聊聊天。”
![]()
2017年12月8日本文作者(右)与卢铁城教授在成都留影(杨明强 摄)
山长水远,一路天南海北地聊。卢局回忆,几年前在美国访学时,泡图书馆一泡就一整天,中午不想出来,就带几根香蕉充饥……车到南充,已经夕阳西下。入住学校灯光球场旁的专家楼时,碰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韩邦彦。卢局迎过去:“韩部长也刚到?”韩大笑:“路太难走,腰杆都坐酸了。”
![]()
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灯光球场及附近的专家楼(2021年11月11日王川平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饭后散步回来,天黑了,舟车劳顿,正想回房间洗漱,见学院党委书记罗兴波带着几位校领导等在门口。卢局客气地问:“书记校长有事?进来坐,进来坐!”
罗兴波书记打头炮:“卢局长,打扰您休息了,我们来就一个请求,改校名!”院长汤泽生接着一阵连珠炮,慷慨陈词,一改我对他书生气十足的印象。
卢局静静地听,然后问:“那你们想改成什么名字呢?”
罗书记说:“当然是四川师范学院,不行,川北大学也可以,再不行,四川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看来是有备而来。
夜深了,卢局表态:“大家的心情我完全理解,说得也很有道理,不过,改名的权限在教育部,我一定把你们的意见带回去。”
庆典次日在学校行署礼堂举行,卢局落座后跟韩部长交谈,提起改校名的事。韩点了点头:“我晓得了,他们昨天也找了我。”
![]()
原川北行署礼堂(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回成都路上,卢局翻了翻《中国日报》,问:“小何,你怎么看?”因为熟了,我就麻起胆子:“学校原来就叫四川师范学院,现在成都的川师院已经升格川师大,恢复成四川师范学院顺理成章。”又说许多大学都改了名,不改太吃亏了。卢局若有所思,过了一阵子:“那你回去写个报告给我。”
卢局儒雅、睿智而又谦和,一来二往,我俩成了忘年交。1990年,大年初一上午有人敲门,我蓬头垢面起床开门,一看竟是卢局!女儿16天前出生,半夜喂奶、换尿片……我跟太太累得一倒下就“不省人事”。
“我来给你们拜年了!”已是省教委主任的“卢局”笑道,那个尴尬,那份感动!
时移世易,流水不腐。1992年,卢主任赴任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王头儿”同年调任四川电大副校长。1997年,我南下广州追梦新闻,先去了粤港信息日报,后加盟广州日报。
![]()
作者(左)在《广州日报》签发版样(作者供图)
离母校越来越远,但始终记得心中的梦想和身上的“胎记”。
2017年,校友论坛开讲,广州校友会派我回母校“交作业”。
这是一次白发与青丝的互认。世界越来越卷,只有理想主义和专业主义,才能将梦想照进现实,标题冒出来了:《贴地飞行梦想开花》。
![]()
2017年12月,本文作者在成都领取“我与高考”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时分享获奖感言(杨明强 摄)
11月25日,西华师大朝阳楼里,一个“春天的故事”分享着。
1998年5月10日,我策划主持的《与真理同行——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大型特刊在《粤港信息日报》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有读者一口气买了20份,说买来送朋友,自己也收藏。好几篇专稿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北京学界有思想界的“小阳春”之说。
![]()
1998年《粤港信息日报》纪念特刊
中央党校的孙长江在来稿中独家披露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诞生内幕:《标准》有两份原稿,一份是《光明日报》转来的《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作者胡福明;另一份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执笔是我,吴江让我把两篇稿子统在一起,标题仍然用党校的,突出“唯一”这个排他性,稿件最终由耀邦同志审定。
此举何以“春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因为这一天,正好是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十周年纪念日。
![]()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师弟师妹眼里开始有光,我分享了这个招是怎么憋出来的。
初到广州,我这中年大叔既感觉天地宽广,又感觉压力山大,原来那几把刷子不够用了,怎么办?读研。我和太太选了中山大学EMBA,周末女儿没人带?干脆跟我们去学校。
盘桓于校园陈寅恪故居,联想到刚读过的《陈寅恪最后二十年》,感叹“极左”把知识分子害惨了。突然灵光乍现,一定要做个特刊致敬思想解放!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中山大学的任剑涛,两人一拍即合并确定了特刊底色——思辨性。
剑涛是母校78级政治系师兄,我俩在学校时就认识,1997年还共度除夕。他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兼任中大辩论队主教练,风头正盛。
说干就干,他包办了名家约稿,我负责版面统筹和采访。两个异乡客,就这样擦出了思想的火花,只因同样的梦想,同样的“胎记”。
![]()
作者(左)采访斯坦福大学创新学院教授(作者供图)
讲座结束,大家意犹未尽。我转回老校区,回到那棵几人才能合抱的榕树下,此时,这树已经105岁。我驻足良久,思绪万千:回望来路,总有贵人相助,何其有幸,一如这树,落地生根,独木成林,给点儿阳光就灿烂;一如这树,根连根,心连心,抱团取暖,向阳而生。抚摸着这铜枝铁干,我仰天叹了声:好大一棵树!
![]()
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原一教楼与二教楼之间黄葛树(2025年4月11日杨明强摄)
2025年11月10日改定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智新〔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80级学子,《广州日报》原编委,腾讯腾云智库成员。历任四川省招生考试报刊社社长、《教育导报》《粤港信息日报》副总编辑、《中国高校招生》执行副主编,新闻作品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现居广州〕
配图:方志四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