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的基本国情是不同的,俄罗斯不缺粮食,不缺能源,关起门来是可以过日子的,而且它的经济一直一般,普通民众对此没有太大的期待。
最近两年,外界谈到俄罗斯,总绕不开一个词——“底气”,这种底气,其实来自土地和地下的丰富资源。
以粮食为例,俄罗斯完全能自给自足,还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的警戒线,日常生活里,俄罗斯人不用发愁面包、肉类和鱼类的供应,主食和蛋白质早已不是问题。
在能源领域,俄罗斯无疑握有“王牌”,《2050年能源战略》显示,俄罗斯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位居全球第一,石油和煤炭资源也极为丰富,能源出口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
正是这些庞大的资源储备,让俄罗斯在外部压力面前始终有足够的底气和回旋余地,对俄罗斯而言,能源和原材料不仅支撑着国家财政,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安全的基石。
实际上,把俄罗斯简单归类为“关起门来过日子”的国家,并不准确,近年来,俄罗斯在全球农产品和能源市场的影响力持续上升。
无论是小麦、葵花籽油,还是石油、天然气,都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特别是与亚洲、中东的新兴市场合作日益密切。
即便面临西方制裁,俄罗斯也能迅速调整战略,重塑贸易格局,继续通过出口获得可观收益,可以说,资源优势赋予了俄罗斯较强的抗压能力和灵活性。
当然,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依然存在明显短板,能源与原材料出口占据主导地位,而制造业和服务业整体比重较低,产业多元化程度有限,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经济长期发展的活力和韧性。
不过,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靠能源和军工,民用制造业虽有起色,但整体活跃度一般,高利率对企业和民众的压力不小。
2024年下半年,俄罗斯央行基准利率一度升至21%,直到2025年才分步下调,9月12日降至17%,10月24日又下调至16.5%,给市场带来了一点喘息机会。
说到老百姓的日子,外界想象的“清汤寡水”其实并不贴切,粮食、肉类、鱼类都能完全自给,市场供应充足。
蔬菜水果价格也没出现大幅波动,抗抑郁药物销量的确上升,但这主要是全球大趋势。
生活信心指数方面,2024年俄罗斯各季度都保持正增长,部分联邦区居民的乐观情绪甚至比之前更强,大家对生活的要求没那么高,稳定最重要,有点进步就知足。
中国的底色则完全不同,靠的是产业链的完整和超大的内需市场,这条路跟俄罗斯完全两码事。
国产汽车、奶粉、手机这些领域都早就成熟,进口商品只是丰富了选择,不是生活必需品。
即便全球供应链有波动,中国通过自主调整、补短板和扩产能,完全有能力稳住市场,疫情那几年,物流和供应链应对很快,说明中国经济韧性很强。
中国的最大优势,是能把“开放”和“自主”结合起来,对外开放拉动创新和产业升级,自主可控补上“短板”,高端制造、芯片、医疗设备等领域都在持续突破。
外部压力再大,中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撑腰,不会因为一两项进口商品短缺就“立马断气”,老百姓追求生活品质,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舆论热度也高,但市场整体的抗风险能力远超外界想象。
对比来看,俄罗斯靠的是“资源堡垒”,中国靠的是“产业链长城”。俄罗斯遇到外部压力时有底气稳住内盘,粮食、能源都能自给,贸易市场还能灵活调整。
中国则用开放和自主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展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两种模式各有优劣,谁也不是谁的替代,但各自都能在自己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俄罗斯人的生活预期低,并不是没有进取心,而是更看重秩序和稳定,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则是希望“明天更好”,对生活水平的提升有更高期待。
俄罗斯遇到困难更倾向于忍耐和自我调整,中国人则喜欢主动寻求突破,这种差异,是各自历史和现实共同决定的。
国际上看,这两种模式也影响着各自的外交姿态,俄罗斯以自我为主,重视守住资源优势和地缘安全,积极开拓新市场。
中国则强调全球合作与共赢,推动多边发展,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两国都在努力适应复杂局势,稳住自己的基本盘。
总结起来,俄罗斯靠的是资源和自给能力,面对外部挑战可以关起门来过日子,但也没真自我封闭,反而在积极拓展贸易和调整结构。
中国靠的是产业链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开放和自主创新,遇到外部冲击也能及时调整,两种模式,各有精彩和底气,世界再怎么变,谁能稳住自己,谁就能在风浪中活得更久、更踏实。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