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瑞秋,家有三宝。
之前有人问我,想把孩子培养成怎么样的人”。
其实我的答案一直都很清晰,我希望他们能过得幸福,并且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也许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心里想的也是同样的愿望:“希望他一生平安、快乐。”
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的焦点似乎也在悄悄转移。
从孩子开心就好,变成了他学习怎么样、成绩稳不稳、将来能不能有出息。
在快节奏、竞争感越来越强的生活里,孩子的幸福,似乎被成绩、兴趣班和未来焦虑裹挟着;而大人的幸福,则常被工作与责任掩盖。
于是,到底过得幸不幸福,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幸福,成了一个我们久违却该重新问自己的问题。
而我们作为父母又要如何跟孩子谈论关于幸福这件事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最近挖到的两本好书《9位大哲学家给孩子的幸福课》和《大哲学家的幸福课:一起走向幸福》。
![]()
(瑞秋实拍图)
这两本书本来是想给我家9岁的儿子看的,没想到我自己先看得停不下来。
真的,一点也不夸张,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哲学”这两个字的印象。
过去一听到哲学,我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文字,总觉得跟我们的实际生活八竿子打不着边;但是看完之后,就深刻地感受到,原来哲学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
想要活得幸福、通透、轻盈,懂一点哲学,真的很有必要。
《9位大哲学家给孩子的幸福课》和《大哲学家的幸福课:一起走向幸福》,这两本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
它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重新谈论“幸福”与“生活的意义”;让那些抽象的思想,变成孩子能读懂、能共情的小故事、小对话;
让哲学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帮助我们看见世界、理解自己的方式。
如果你家有6岁以上的孩子,我真心推荐你入手这两本书。
当然,如果你对哲学有一点点兴趣的话,这本书也非常适合大人阅读,一定会收获很多的。
![]()
这套书非常适合亲子共读,不仅能帮助孩子理解幸福到底是什么,也能让大人重新思考: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又该如何生活得更自在、更心安。
如果日常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不知道该跟孩子聊些什么,这两本书会给你很多灵感,我们确实该跟孩子聊一聊他们人生中那一些更重要的事。
有兴趣的小伙伴,直接点击【瑞秋小铺】购买吧!
1
用温柔的方式谈严肃的哲学
这套“幸福课”系列出自欧洲最具人文气质的哲学创作团队,比利时哲学家让·菲利普·蒂韦与热罗姆·韦尔梅。
![]()
两人长期致力于推广“给大众看的哲学”,用诙谐、智慧的方式让复杂思想变得亲近。
他们相信,哲学不该只是高冷的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能陪你走过困惑,也能帮你看清幸福。
他们用幽默与洞见,把那些晦涩的哲学思考变成一幕幕鲜活的小剧场,让人读着读着就笑了,又在笑里被触动。
插画家安妮·利斯·孔博以轻盈的画风赋予这些思想生命,让哲学不再是想不明白的道理,而成了看得见的生活。
![]()
(瑞秋实拍图)
这两本书的中文版同样用心。
《9位大哲学家给孩子的幸福课》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海春审校,并在每章后撰写“哲学后花园”;
《大哲学家的幸福课:一起走向幸福》由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丁晓军执笔章节解读。
他们让这套书不仅是一部哲学漫画,更像是一场温柔的思想陪伴,在孩子读故事的同时,也在和父母一起重新学习如何幸福地生活。
2
让哲学变得轻松有趣
说到“哲学”,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晦涩、难懂、甚至有点无聊。
那些抽象的概念、陌生的名字,让人还没读几页就想放弃。
可事实上,让孩子懂一点哲学,真的很有必要。
它能帮助他们学会提问、学会思考,也能在遇到困惑和情绪时,有更深的理解与支撑。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是它把复杂深奥的哲学讲得如此轻松有趣。
全书以漫画、短剧、小场景的形式呈现,让孩子像看故事一样进入哲学世界。
书中重现了许多古希腊课堂的片段,带孩子走进哲学家的日常,和他们一起争论、提问、思考人生。
![]()
这种阅读体验非常特别,不是“看懂一本书”,而是进入一个思想的现场。
跟着故事进入一个场景,孩子会不自觉地被吸引进去,仿佛也坐在古希腊的课堂上,听哲学家们辩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幸福。
书中用了许多简单而有趣的例子,娓娓道来地讲清一个原本复杂的道理。
读着读着,你会不自觉地感叹:“原来哲学也可以这样讲,太妙了!”
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的烦恼,都是因为“吃了不懂一些哲学道理的亏”。
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天气很热”这件事。
北方来的人觉得雅典太热了,而从埃及来的人却说雅典很冷。两个人谁也不服谁,争论不休。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温度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
![]()
(瑞秋实拍图)
我们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
对同一件事,会有成千上万种看法。别人和我们的观点不同,其实太正常了。
理解这一点,也就更容易理解“人”的不同,这是哲学真正带来的启发。
正如书中所说:“人们以为自己是在独立思考,但每个人独立思考的方式都不同。”
![]()
(瑞秋实拍图)
学会理解、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正是成长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样的内容,我很喜欢和孩子一起聊。
因为这,就是哲学最温柔的意义,它帮助孩子理解世界,也让他们活得更通透、更自在。
3
让孩子理解幸福的意义
这两本书里列举了近20位知名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和人生观,但所有的讨论都指向同一个主题,幸福。
![]()
(瑞秋实拍图)
这个词看似简单,却是孩子最能感受到、也最难真正理解的。
它并不是一本教孩子“积极思考”的心理书,也不是灌输标准答案的价值观教育书。
它真正做到了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用哲学家的故事去解释那些关于幸福的根本问题:
什么是快乐?
什么是意义?
拥有得越多,就一定更幸福吗?
什么叫“认识自己”?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风光,却不一定快乐?
为什么有些平凡的小事,也能让人感到幸福?
书中从柏拉图、伊壁鸠鲁、塞涅卡、康德、尼采等大哲学家的思想出发,却没有用艰深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孩子也能懂的小故事、小冲突、小对话,让幸福的本质在日常生活里变得可感、可思、可聊。
其中,伊壁鸠鲁的幸福论让我印象尤其深刻。
他认为,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是不同的:
有人觉得幸福是吃一块香喷喷的煎饼;
有人觉得是躺在阳光下发呆;
也有人觉得是钓到一条鱼的那一刻。
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幸福从来不是别人替你定义的,而是你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的。
伊壁鸠鲁总结说:“想要幸福,不要一味追求自己没有的,而要学会珍惜已经拥有的。”
这句话听起来平凡,却有种让人豁然开朗的力量。
![]()
(瑞秋实拍图)
幸福并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它来自对自我的了解,对生活的体察,以及按着自己本真的方式去生活的勇气。
读完这部分,我被深深触动。
![]()
(瑞秋实拍图)
在教育里,我们总想着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更聪明、更有竞争力,却很少有人认真教过他们:怎样去感受幸福,怎样与自己相处,怎样活得心安与自在。
而这本书,正是在悄悄做这件事。
它提醒我们,幸福不是终点,而是一路上你能否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平相处的能力。
4
我们为什么会不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幸福,而是被情绪遮住了幸福的路。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耿耿于怀,陷在情绪里出不来,可能是一句误解的话,一个没达到的目标,一次突如其来的失望。
我们反复想、反复问“为什么”,越想越痛苦。
但其实,这样的困惑并不是我们一个人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哲学家们早就思考过这些情绪的根源。
他们也经历过愤怒、嫉妒、焦虑、失落,只是他们学会了,如何与这些情绪和平相处。
在书中,哲学家塞涅卡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为执着于那些自己无法掌控的事。”
![]()
(瑞秋实拍图)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几乎能解释我们大部分的不快乐。
我们总想去改变别人、控制结果、掌握一切,可生活中有太多事,根本不在我们手里。
天气、他人的态度、考试的排名、别人是否理解我们……
这些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但我们却常常把情绪系在这些事情上,于是越用力,越受伤。
是所以塞涅卡的幸福哲学就是,接受自己的处境,包括生活中的种种不容易。
你不需要控制世界,只需要学会掌控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的关键是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
书里还有一段讲到“情绪的惯性”。
我们一旦陷入不满,就会不断放大那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事,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和自己作对。
而哲学家们提醒我们,当情绪来的时候,不要急着对抗,也不要压抑,而是先去理解它。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愤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愤怒带着走。”
当我们开始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情绪就不再有那么强的力量。
这是一种看似简单,却极难做到的练习,学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读完这些章节,我发现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思想体系,而是一种温柔的自我疗愈方式。
它提醒我们:
幸福不是永远没有痛苦,而是当痛苦出现时,我们知道该怎么和自己相处。
![]()
(瑞秋实拍图)
很多时候,幸福就在转念之间。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改变别人,不再苛求完美的结果,而是学会放过自己、理解自己,那一刻,幸福其实已经悄悄回来了。
5
当哲学照进孩子的生活
哲学听起来离生活很远,但其实,它无处不在。
孩子如果能在成长的路上,懂得一点点哲学的思维,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懂得如何和别人相处,他们会更容易看见别人眼里的情绪,也更懂得什么是“真朋友”。
![]()
(瑞秋实拍图)
在《大哲学家的幸福课:一起走向幸福》里,有一段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故事讲的是鞋商阿迪达斯和牧羊人安克西斯,两人因为买卖的事吵个不停,一个想多赚点钱,一个想少花点钱。
后来,在亚里士多德的启发下,他们终于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于自己赢了多少,而在于是否能与他人建立起理解、信任和善意。
亚里士多德说,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彼此欣赏与真心关怀之上的,它能陪伴人更久,也更能带来心里的平静和满足。
![]()
这让我想起孩子们之间的小世界:他们会因为一个玩具吵架,也会因为一句鼓励重新和好。
而这本书,恰好以轻松有趣的故事形式,帮孩子在笑声中理解了友谊的真相,幸福,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在与他人的连接里一点点长出来的。
那天晚上,我陪孩子读完这一章,根据书本后面的“实践篇”跟儿子一起聊了很多关于友谊的话题。
![]()
“你觉得谁才是真正的朋友?”
“你喜欢别人,是因为他对你好,还是因为他是个好人?”
他想了想,说:“也许两个都要吧,但我更喜欢那种能一起做好事的朋友。”
那一刻我觉得,哲学并不是让孩子变得“深奥”,而是让他们学会看见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好和善意。
这就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那些抽象的哲学理念,变成孩子能感受到的故事,变成生活中一幕幕有温度的瞬间。
![]()
哲学,不再是大人的思辨,而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小灯,
照亮他们如何去理解友谊、理解别人,也理解幸福的模样。
如果你也想跟孩子聊聊关于幸福的话题,非常推荐你入手这两本书,为幸福奠定基础,很值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