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叔本华(1788—1860)去世165周年;也是他的第二大作《附录和补遗》两卷德文版(1851)出版175周年,其中第一卷的最后一篇“人生的智慧”尤受赞誉;亦是韦启昌译《人生的智慧》中文版出版25周年,三个纪念日齐聚,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插图版《人生的智慧》,以示纪念。
![]()
常读常新的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似乎是人尽皆知的一本书,内容无需赘言。我读大学时读石冲白先生翻译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虽囫囵吞枣,但印象深刻。二十几岁时读过几本节译的叔本华的生存空虚说,而立之年有幸编辑出版了第一本德文全译本《人生的智慧》,由此与译者韦启昌先生相识相知,携手25载,翻译编辑出版叔本华的系列作品。三十几岁的年龄,人生美好的画卷刚刚展开,意气风发,前程似锦,读《人生的智慧》就感觉叔本华对人生太悲观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在他的笔下却是暴风雨的前夜。不惑之年读《人生的智慧》,不再觉得他悲观了,从犀利的文字中读出了深刻、理性和坚守自我。知天命之年再读《人生的智慧》,觉得它真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把人生无聊与痛苦的真相昭然若揭后,再“用心良苦”地告诉你,“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最高级、最丰富多彩、持续至为长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自己主宰“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的力量”,“缺少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幸福的标准”,没有痛苦的状态其实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等等,我照单全收了。
![]()
临界耳顺之年,又一次重读这本熟悉的书,我没有丝毫的厌倦,更感受到叔本华对生活认识之深刻。叔本华出版《人生的智慧》时已经63岁了(当时这是高寿),这本书无疑是对他的人生经验的总结。他在书中多处谈老年期的生活之道,并与青年期相比较,比如,“老年岁月类似于一部悲剧的第五幕”,“老年期是安宁的时期”,而“精神的安宁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为缺少了许多快感乐趣而有所抱怨”,“只有精神卓越的人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老年的时光”,“在孤独的生活中,老年人如鱼得水”,等等,这些建议安抚了我彷徨的思绪。
风趣的文字有了画面感
叔本华曾说,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劣书是损害我们思想的精神毒药。当我再一次从叔本华的人生智慧中寻求答案时,因为对绘画的热爱,我对他的思想有了别样的收获。读那些风趣的、辛辣的文字、事例和格言时,我曾经看过的一幅幅绘画就从眼前闪过,好神奇呀。例如,第2章“人的自身”,我的脑中闪过的是马蒂斯手持调色板的《自画像》(1918),与这章的内容互为表里。第4章“人所展现的表象”,想到了凡· 戴克的《查理一世三画像》(1548),画面中有查理一世的正面、左面和右面三幅肖像,多么形象地解释了人的表象的多面性。以往的格言和人生建议大都出自《圣经》,叔本华在书中多处引用了《圣经》中的箴言,凡·高为了纪念做牧师的父亲画了《圣经》(1885),这与第5章“建议与格言”的内容珠联璧合。历史上许多画家都画过人生三阶段,如提香、萨索费拉托、弗朗索瓦·帕斯卡尔·西蒙、让·弗朗索瓦·米勒、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提香的《人生的三个阶段》(1511-1512)是暖色调,三段式构图,人生的童年、青年、老年三阶段相呼应,有内在的联系和节奏感,与第6章“人生的各个阶段”相辅相成。
![]()
叔本华是19世纪古典哲学时代的哲学家,他探讨的人生问题也是同时代画家要表达的主题,诸如荣誉、虚荣、生命、两性、家庭、死亡、音乐等。相同的主题,既有文字的阐释,也有绘画的再现,相得益彰。突发奇想,我尝试编辑《人生的智慧》插图版。
大海捞针般甄选名作
我开始边读文字边选名画,这时才认识到,名画浩如烟海,找到一幅与文字内容相衬的名画并非易事。相同主题的名画要么很多,多幅比较才能择优;要么凤毛麟角,反复查找,终得一幅,却又画不对文。有时经过几日的搜索,找到了一幅满意的,却找不到作者名、创作时间,或者作品名,只得忍痛割爱。有时在找另外一幅名画时,竟意外发现了一幅比已经选定的更好的名作,惊喜地马上撤换。有时同一幅作品的作者或作品名、年代有好几个,还要甄别真伪。有时终于捞到一幅非常满意的名画,窃喜地录入文字时,却发现非公版,挥泪斩断。凡此种种,伴随着我编选插图的每一天。
到两眼昏花终于完成插图的编选,整理好插图目录发稿了。喘息之际,思忖图片精度时,审读者要求撤换几幅与文字相映成趣的名作,我不得不无奈地替换,暗喜只要求换几幅而已。如果贴几十张要求替换的浮签,那我要崩溃了……
全书共231幅插图,这些图片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5世纪的雕塑到20世纪的现代绘画,主要集中在16—19世纪的绘画作品。图片的作者包括提香、丢勒、拉斐尔、勃鲁盖尔、鲁本斯、普桑、卡拉瓦乔、大卫、伦勃朗、维米尔、米勒、夏尔丹、马奈、凡·高、夏加尔、马蒂斯、毕加索、蒙克等众多大师,同时也有一些在国内知名度不高的艺术家的优秀作品。
![]()
文字与插图相互理解
在寻找与文字相称的名作时,我要反复阅读文字,提炼主题和关键词,对文字内容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叔本华在书中笔墨颇多地阐述骑士荣誉及其危害,而关于骑士决斗的名画不多,选用了9张,但张张充满血腥和死亡,通过这些画面更理解了所谓骑士荣誉的愚蠢和残忍。叔本华反复劝告年轻人,追求感官享受是栽人的陷阱,关于舞会、赌场、妓院、宴会、虚荣的图片有10幅,幅幅都是警示。他说男人在爱情中本性多变,对此选了5幅,有《门闩》(1778)《偷吻》(1765-1770)《恼人的绅士》(1874)《苏珊娜与长老》(1610)等,都形象地展现了男性“沾花惹草”的表象。叔本华强调自身拥有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思想的重要性,这些内容以自画像和肖像来印证,选了8幅,有毕加索91岁的自画像(1972)、拉斐尔23岁的自画像(1506)、凡·高35岁的自画像(1888)、丢勒的自画像(1500)、毕沙罗的自画像(1903)等;还有科学家、天文学家、作家、思想家、艺术家的肖像,这些人物是叔本华口中的天才,是他赞誉的人生楷模。他在书中经常提到老年人的生活,选了13张名作,涉及老年人的孤独、贫穷、读书、闲暇、回忆、天伦之乐和死亡等,最后以凡·高的《冬季教堂墓地》(1883)和西班牙画家萨尔斯特恩的寓意灵魂解脱的《救赎》(1894)结束“老年期”即《人生的智慧》结尾的叙述。
![]()
其中有趣的是,叔本华建议用中国的杖刑取代决斗,“在中国,用竹杖抽打是司空见惯的一种惩罚公民的手段,甚至对各级官吏也是如此”,我选用了一幅《中国古代的杖刑》(1910)的图片。看到这张图片,我就忍俊不禁,自己小时候也是挨过打的,想必叔本华只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觉得人与人打架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犹如野兽间的撕咬,而他与女邻居争吵推搡(1821),却招致了长达20年的赔偿。打人与被打都不是好玩的。
叔本华揭示了艺术独有的生命力,艺术提供的是解脱和静谧,是生活这座火焰山上的清凉之地。艺术呈现的是人生纯洁无罪的一面,是人生的花朵。他认为,审美是一种特别而超常的体验:悲伤与忧虑消失了,时光似乎静止了,心灵平静与安宁了。唯有艺术才能帮助人类片刻解脱无尽的痛苦,享受苦难中的轻松、清凉和芳香。
![]()
《人生的智慧》插图版与“缔造现代”的奥赛大展
在《人生的智慧》插图版付型样搞定的那周,期待半年、如约而至的“缔造现代”奥赛大展开幕了。第二天,我提前半小时到浦东美术馆排队观展,但已排在百名之外了。冲进二楼展厅,看到的第一幅展品就是大幅的热罗姆的《斗鸡》(插图版第164页),黑鸡的张狂和散落地上的黄褐色鸡毛清晰极了;米勒的《拾穗者》(插图版第34页)中,信仰主导了画面,地上的麦茬闪耀着阳光;凡·高1887年的《自画像》(插图版第12页,苍白的维罗纳绿色背景,1888年)中,短促的笔触,笔笔直立,如激情四溢。三楼展厅里,凡·高的“卧室”前挤得水泄不通,这个色彩对比强烈却感情躁郁的家,更像是一个炼狱的“修道院”,我更喜欢他的《圣经》(插图版第202页)、“鞋子”(插图版第274页)和“教堂墓地”(插图版第396页)。
这个展览有53位画家的作品,其中14位画家的作品在《人生的智慧》插图版中都有,如热罗姆、拉图尔、杜米埃、库尔贝、米勒、德加、马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塞尚、凡·高等。看完这个展览,我有些得意,不仅因为一些格外熟悉的作品终于看到了真迹的“芳容”,有的还是第二次、第三次目睹真容;而且因为插图版《人生的智慧》中约200位艺术家的231幅作品在艺术上是有代表性的,既表现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也表现了画家个人的独创性。
在叔本华去世165周年之际,插图版《人生的智慧》上市,阅读这本人生的智慧和人生的花朵,品味哲学与艺术珠联璧合,文字与名画相映成趣。这位沟通东西方哲学第一人,175年前就说尽了无常人生的常睿之道,他在悲观的底色上展现了对生命永不满足的热爱。英国文学评论家特里·伊戈尔顿说:“如果叔本华仍值得阅读,不只因为他比几乎任何哲学家都更坦诚、更严肃地直面了人生的某种可能性,即人的生存在最卑微、最可笑的层面上都毫无价值。还因为,他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的。”
2025年9月,我携带《人生的智慧》插图版的校样跨越欧亚大陆,飞赴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中央墓园,第三次拜谒叔本华墓。我用湿布擦干净墓碑上的灰尘和落叶,以中国的译者、编者和读者之名敬献三束鲜花。阳光下,哲学家的墓碑依旧坚硬冷峻,墓地上165年前的青草依旧盈盈,爱慕者敬献的鲜花依旧频频。
每次拜谒都有不一样的感悟,从2018年寻找《附录和补遗》中文版的编辑灵感到2025年告慰哲学家欣喜的消息[德国国家图书馆(收藏自1913年至今的全部德语出版物、国外出版的德文出版物及与德国有关的出版物,还有联合国和一些国际组织的出版物)已经收藏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叔本华系列作品],我的心情从紧张到变得温暖平静,毕竟哲学家的著作陪伴我从而立之年到耳顺之年,他的智慧和人生之花也有点滴融入我的生活和思想,他的一些手稿的中文翻译和出版仍在继续。
![]()
坐在墓碑旁的长凳上小憩,他的生平、他的暮年之思、他的影响了我的思想的深刻洞见都会在沉思的思绪中翻滚。编选《人生的智慧》插图版的图片时,对文字的反复揣摩、对图片的纠结等反复折腾的煎熬,也都化为了收获的平静和对哲学天才的钦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