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评论员 韩亚聪
近日,小天才手表灰色产业链曝光,引发诸多家长的担忧。加好友、冲点赞、买“靓号”、卖“高粉”账号,甚至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产业链,这背后暴露的不仅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漏洞,更是对孩子们价值认知的严重误导。
儿童手表的核心价值本是定位与通话,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安全纽带”。但“轻触加好友”“主页集赞”等设计,将流量逻辑引入未成年人的成长空间。在“好友数量论地位、点赞多少定身价”的畸形引导下,孩子们的大量时间被消耗,甚至卷入卖号、刷赞的灰色产业链,本该纯粹的童年社交被功利化裹挟。
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忧。当孩子们社交陷入“量化攀比”的怪圈,沾染功利色彩,损失的远不止时间与金钱。更严重的是,他们会对社交的本质产生认知偏差,也极易滋生虚荣攀比心理,在数字世界中迷失自我价值的判断标准。
未成年人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网络环境对其成长的影响深远而持久。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提出,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背离守护成长的初心、缺失应尽的社会责任,任何产品都将沦为侵蚀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隐形陷阱”,既触碰法律红线,也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智能设备和服务的价值,终究要回归到“服务人”的本质。对儿童智能设备企业而言,更应将未成年人保护融入设计、研发、运营全流程,用优质内容开阔未成年人眼界,用安全机制守护孩子们成长,这既是法律赋予的责任,更是行业行稳致远的根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