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瑞秋,生活在荷兰的三宝妈妈。
前几天带着我们家老三去游乐场玩,玩着玩着他因为一件小事闹起了脾气,怎么哄都不听,最后坐在地上哭。
看到他这样,我的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于是我怒气冲冲地放下一句狠话:“你再这样坐在地上哭,回家有你好看的。”
令我诧异的是,儿子听到这句话之后,立马不哭了,爽快地从地上爬起来。
一时间我还没反应过来他的转变,他天真地问一句:“那我们回家看什么好看的动画片呢?”
啊?这?
我当时是又好气又好笑,跟中文不太好的孩子沟通,有时候连火都没法好好发。
回家后我像平常一样梳理这一天的生活,原本是把这件事当成小玩笑一样记录下来;
可写着写在,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似乎用这样威胁的口气跟孩子说话也不太对。
如果他真的听懂了“有你好看”背后的是威胁和惩罚意思,在那个当下他或许是会被我震慑住,但这样的威胁会在他心里留下什么?
这值得我们每个父母深思。
1
孩子被迫服从,但不学会道理
看到孩子无理取闹、乱发脾气,家长很容易就被带动,就想快刀斩乱麻,让事情立刻结束;
于是就会脱口而出威胁的话,觉得这样能震慑住孩子,让他马上懂事。
或许这类话我们都很熟悉:
“你再这样乱发脾气,我就不要你了。”
“你要是不好好吃饭,等会儿鸡翅全被爸爸吃了。”
“不乖乖睡觉,等会儿老虎来抓你。”
“再不收玩具,我就把你的东西全扔了。”
“再不写作业,就没收你的手机。”
说实话,在气头上讲这些话确实挺解气的,孩子表面上马上就安静了,父母也会误以为问题解决了。
但深层看,孩子停下来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他学会了道理,理解了行为的后果,而是因为害怕失去、害怕被惩罚或被抛弃。
这样的动机不是“我应该这么做”,而是“我必须马上做,否则会有坏事发生”。
心理学里把这类以外部奖惩为动力的行为称为“外控动机”,具体说来就是孩子没有经过内心的认同或理解,直接依赖外在的压力去做某件事。
由于不是真的想通了,而是被恐惧和焦虑等情绪推着走时,所以他们并没有理解规则的意义;
一旦外力不存在,行为也就不复存在。
今天为了避免惩罚而收拾玩具,明天可能在没有人盯着的情况下又弄乱屋子;
因为怕被没收手机而写完作业,却不再去思考学习的动力和意义在哪里;
担心被父母抛弃所以停止了情绪的发泄,内心的疙瘩却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我理解人在气头上不想多说什么,那一刻冷酷地撂下一句狠话才解气;但这样看似解决了表面的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本质。
比起一句含糊的威胁,其实应该给孩子更进一步的解释,指出真实且具体的后果。
如果不收拾好玩具,下次想找的时候可能会找不到。
如果作业没做完,明天老师可能会批评你。
不好好吃饭,下午可能没力气玩。
把抽象的惩罚和威胁变成具体的,与孩子生活相关的后果,就能帮助孩子把外控动机转化为内控动机;让他们学会因为理解和认同而去做,而不是仅仅为了避免惩罚。
别只是用威胁让孩子表面服从,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从内心明白为什么该这样做,而不是因为害怕而服从。
2
不要让你的话失去分量
我们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
刚开始,村民一次次相信孩子的呼喊,但被耍了几次之后,大家发现那只狼根本不存在。
后来,即使狼真的来了,也没有人再相信他。
很多父母在气头上说的那些威胁话,其实就像这个故事一样。
我们以为这些话有威慑力能吓住孩子,让他们立刻听话;可问题在于,大多数时候,父母只是说说而已,说完就算,不会真的去做。
父母哪会真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商场里哭?
哪会真的把所有玩具都扔掉?
又哪来的老虎会抓不睡觉的小孩?
这些狠话,孩子听多了自然会察觉出其中的虚实。
孩子其实很敏锐,他们会不断观察父母的反应,看看这次说的到底算不算数。
“妈妈上次也没真的生气。”
“我先不理他,看他会不会真的扔。”
“我继续玩,看他会不会真把我一人留在这。”
结果他们就发现,父母只是说说而已,于是
他们很快就会对父母的威胁产生“免疫”,渐渐地学会用拖延或讨价还价,甚至挑战边界的方式来获得控制感。
所以,不要对孩子说那些都不会兑现的话,说多了只会消耗你作为父母的信用。
要让我们说的话是有分量的,关键不是声音更大、语气更凶,而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话是可执行且可信任。
真正有分量的话,不靠吼出来,而是靠一贯的行为与稳定的态度立起来的。
孩子其实并不抗拒规矩,他们更害怕的是父母的情绪化。
今天说一套,明天又变;一会儿威胁惩罚,一会儿又心软放纵。
这样的不确定,才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让父母的权威逐渐失效。
相比之下,一个温柔坚定且言出必行的父母,更容易让孩子心生敬意与信任。
当孩子知道父母是说到做到的,他就不会再花心思试探我们,而是学会尊重规则;
当他明白父母的要求是稳定且合理的,他也会逐渐学会自我约束。
所以,说得少一点,做得稳一点,让每一句话都能经得起兑现;这样我们的话,才更容易被孩子听进去。
3
保持沟通渠道畅通
当然有时候,面对无理取闹的孩子,父母的确很难静下心来沟通,这点我也深有体会。
人在情绪里的沟通,其实往往是无效的沟通,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理解,说出口的多半是抱怨、指责或训斥。
哪怕言之有理,但在怒气中的语气,往往只会把人推得更远。
当我们用命令、威胁或批评的方式对孩子说话时,孩子的大脑会自动进入防御模式。
他们感受到父母并不是站在自己这一边,而是在对立面指责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感受到被否定、被控制或被攻击时,大脑的情绪中枢,杏仁核会迅速被激活,理智区域则暂时下线,于是他们反而变得更不理智、更不听话。
这个时候,无论我们讲多少道理、语气多么坚定,孩子都听不进去。
沟通的管道被堵住了,说得越多,效果越差。
所以,真正有效的沟通,要发生在平静之后。
当我们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去和孩子谈,语气自然会变得柔和、真诚,也更有力量。
只有在尊重、平和、带理解的氛围里,孩子才有可能放下防备,打开耳朵,也打开心。
情绪上头的时候,最好的做法是暂时不沟通。
毕竟,孩子在那个时刻其实也听不进去,我们要做的只是稳住自己,不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
我曾在游乐场见过一位荷兰妈妈,她的孩子因为买不到冰淇淋而坐在地上大哭。
那位妈妈没有呵斥,也没有急着哄,而是平静地蹲下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因为你真的很想吃冰淇淋。你可以哭一会儿,我会在这里陪你。”
孩子听到这句话后,反而很快就平静下来,不再哭闹。
那一幕让我印象很深。她并没有用威胁让孩子停下来,而是用接纳让孩子放下去。
这就是沟通渠道畅通时的有效沟通,当孩子被理解,他自然就会听。
所以,在情绪上头的时候,请暂时不要急着讲道理,先停下来,整理自己的情绪,让语气重新变得温柔而有力量。
当沟通的渠道是畅通的,孩子才听得见,也更愿意靠近。
4
养育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学习沟通的过程。
愿我们的话语能成为孩子的力量,让他们在被理解的环境中长大,变得更强大,也更懂爱。
瑞秋
-瑞秋好物推荐-
⭐象术腰部按摩仪+肩颈按摩仪,你的家庭“按摩师”。
⭐在家学英语,就用小狐狸App,让孩子爱上英语。
⭐治愈系绘本《猴子和鼹鼠看世界》。
![]()
我是瑞秋,坐标荷兰,5口之家
分享与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婚姻爱情 | 信仰生活 | 自我赋能
独立带娃 | 亲子成长 | 极简育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