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以前看病靠纸笔‘猜谜’,现在有手语老师帮忙翻译,哪里疼、吃什么药都介绍得明明白白。”11月12日,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大厅,听障患者张女士通过手语翻译,激动地向记者表达心声。
从今年11月开始,市残联在政务手语翻译、手语导游服务基础上,新增手语导医服务,这不仅有效打破了听障群体就医路上的沟通壁垒,更以无障碍服务的精准落地,为沈阳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包容性城市生态注入民生暖流。
“手语导医”为听障患者“架起”沟通桥梁
上午9时许,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手语导医服务台前,手语翻译员王虹正与患者张女士进行流畅的“指尖对话”,随后引导患者走进呼吸内科诊室。
“医生,患者近三天咳嗽加重,夜间偶有胸闷,无药物过敏史,两年前有哮喘发作史……”王虹向主治医生准确介绍患者病情,又将“先做血常规和胸部CT检查,检查前需空腹半小时”等医嘱,通过手语快速转达给张女士。
“这双手太重要了。”结束诊疗的张女士,通过王虹翻译道出心中感激,“我上次到医院看病,写了半页纸介绍病情,而从医生那里得到的信息很少。现在,手语翻译老师将服药的剂量、饭前饭后吃都讲得清清楚楚,让我感觉特别踏实,格外温暖。”
“医患沟通顺畅、表达准确,才能准确地进行诊断治疗。”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肖桂贤介绍,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只能通过书写跟听障患者沟通,看病时间通常是普通患者的三倍以上。遇到书写困难的听障患者只能靠看嘴型、打手势等“笨方法”交流。“现在有了手语导医服务,我们医生看诊方便,患者也安心。”肖桂贤说。
手语翻译员提前学习医学术语
为了实现医患间的精准传译,手语翻译员已经做了充分准备。王虹介绍,市残联提供了近两个月的专业培训,帮助手语翻译员掌握内科常见病术语、外科术后护理表述、门诊沟通技巧等专业内容。
“类似‘咳嗽’‘血常规’‘肺CT’这样的常用词汇,已被纳入国家通用手语词典,但‘肺纹理增粗’‘气道高反应’等专业词语则尚未被收录。”王虹说。对此,市残联手语工作站专门成立了手语教研室,负责手语研究、手语词汇采集、手语翻译培训、手语服务咨询与指导等。特别是针对未被收录的词语进行研讨,在得到听障残疾人的试用反馈与认可后,向上级部门提交申报建议。
市残联教育就业部副部长李鹏介绍,“我们以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为综合医疗保障,沈阳市肛肠医院为专科医疗服务,沈阳市中医院为中医康复辅助,建立起了以残疾人为中心的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希望通过试点,将这一模式逐步推广到更多医疗机构。”
“手语导医”可通过网络在线预约
有就诊需求的听障患者可以关注“沈阳残联”微信公众号,通过“政策服务”模块找到“手语工作站”,进入“医院手语导医服务”,找到“医院手语导医快预约”的服务模块,选择想要预约服务的时间。
提交申请之后,手语翻译会通过后台数据,找到预约的残疾人朋友进行在线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和就诊诉求。通过市残联与合作医院建立的工作群,手语翻译会与医院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前期沟通,介绍患者病情,确定看病科室,预约就诊时间等。看病当日,手语翻译会在医院等候,为听障患者进行全程的陪伴服务。
从政务大厅到景区,再到医院,沈阳在持续填补无声世界的服务空白。市残联通过“手语工作站”,打造“线下陪同+远程视频”双模式,构建起多领域手语翻译服务网络,帮助听力及言语障碍人士逐一破解生活中的难题,更为城市增添了一份文明与温暖。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封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