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谈课前反思和课后反思,两者是教学中离不开的“闭环成长工具”——课前是“提前踩坑、精准备课”,课后是“复盘优化、持续精进”。
先说课前反思吧,核心就是“带着问题备教案”。首先要琢磨的是:这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是什么?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所以不能只盯着教材,得结合班里学生的学情——比如说班里基础弱的孩子多,某个难点是不是得拆解成小步骤?然后还要预判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理科实验会不会操作?会不会出现不顺畅?文科的讨论话题会不会没人接话?会不会出现冷场的情况?提前想好应对办法,比如多准备个简化版实验步骤、设计几个引导性小问题。另外,还要结合“双减”要求,反思教学设计是不是高效,作业能不能做到少而精,避免做无用功,确保每节课的目标都明确、流程都可控。
接下来说课后反思。重点是“盯着效果找不足”。上完课要马上梳理:这节课的目标真的达成了吗?比如原本想让学生掌握的解题方法,是不是还有一半孩子没吃透?然后反思自己的教法:刚才那个小组讨论是不是流于形式了?是不是讲得太多,学生练的少,也没机会动手?还要关注学生的真实反应——哪个环节学生眼睛亮、积极性高,哪个环节没人回应、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是改进的信号。最后一定要定具体的优化措施:比如下次把难点知识点做成微课让学生提前预习,或者把作业改成实践小任务,而且会把反思结果记在教学日志里,下次上同类课直接参考,避免重复踩坑。
其实这两种反思就是“课前预判、课后纠偏”,可以不断摸透学生需求、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让课堂越来越贴合“减负提质”的要求,使课堂越来越高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