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作为一名长期追踪军事科技发展的观察者,每当福建舰传来新的影像资料,总能引发我深入思考。近期,歼35舰载机在登机方式上的细微调整引起了我的注意——其登机系统正悄然完成一次关键升级。
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技术演进,实则折射出装备设计向实战化靠拢的深刻逻辑。或许很多人未曾深究:飞行员要攀上离地数米高的驾驶舱,一个小小的登机梯究竟能承载多少技术考量?
然而正是这类“不起眼”的辅助设备,中美两国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背后所体现的,不仅是工程取舍,更是作战理念、后勤架构与战场适应性的深层博弈。究竟内置式更胜一筹,还是外接式更具实用性?
![]()
3-4米高度的选择题
现代战斗机驾驶舱距离地面普遍在3至4米之间,相当于两层住宅楼的高度。飞行员若要进入座舱,必须依赖专用登机工具。这个环节虽简单,但在不同国家的设计思路中却呈现出显著差异。
我国多数现役战机长期采用独立配置的外接登机梯,而美国空军及海军的主力机型如A10、F18、AV8B、F35乃至F15系列,则广泛集成内置式登机梯。直观来看,后者似乎更为高效——无需额外人力对接,操作流程更加顺畅。
![]()
飞行员可自主完成上下机动作,大幅提升响应速度,同时减少对地勤人员的依赖,节约保障资源。但任何设计都有代价,内置登机梯需增加约20到30公斤的固定重量。
尽管对于最大起飞重量达30吨级的战斗机而言,这部分增量仅占整体质量的0.1%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航空器设计向来追求极致轻量化,每一克多余负载都可能影响飞行性能和燃油效率。
![]()
更重要的是,为容纳可伸缩结构,机身必须开设专用收纳舱口,这不仅削弱了机体结构的整体性,还可能对气动外形造成轻微扰动,进而影响高速飞行稳定性。
因此,该选择的核心并非单纯比拼技术先进程度,而是是否契合实际使用场景。回顾历史,早期螺旋桨飞机体积较小,座舱多位于机翼上方,距地高度不足一米半。
![]()
飞行员只需跨步或翻身上机即可完成登机,完全不需要专门设施支持。随着喷气时代的到来,战机尺寸不断增大,燃油携带量、武器挂载能力持续提升,驾驶舱高度也随之抬升。
像F86“佩刀”、F9F“黑豹”等经典机型,座舱离地已接近四米,登机梯由此成为不可或缺的标准配置。特别是航母平台的应用,使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
舰载机起降节奏紧凑,甲板空间极为有限,在高强度作战状态下,地勤力量调度紧张,难以保证每架返航或待命战机都能及时获得外部登机设备服务。此时,具备自持能力的内置梯优势便凸显出来。
![]()
中美差异的根源
美军坚持在多种机型上普及内置登机梯,根本动因在于其全球部署与多样化任务需求。美国海军舰载机常需执行跨军种转场任务,从航空母舰起飞后降落于空军基地甚至民用机场进行补给休整。
类似于民航航班从西海岸飞往东海岸,中途需在非军事机场加油停留。这些临时停靠点通常不具备针对特定军用机型的专业保障设备,尤其是各类专用登机梯。
![]()
由于各型战机接口高度不一,通用型梯具难以满足所有型号的需求,导致飞行员面临无法登机的窘境。此外,像A10“雷电II”这类强调前线作战能力的攻击机,经常需要在未铺设跑道的野战机场起降。
战场环境复杂多变,伴随保障力量薄弱,飞行员必须依靠自身条件完成快速上下机操作,内置登机梯自然成为必要配置。
![]()
不过,并非所有美军战机均配备此装置。例如F22“猛禽”和F16“战隼”仍沿用传统外接式设计,这同样是基于任务定位做出的理性权衡。F22作为第五代隐身空优战机,其外形设计严格遵循低可探测性原则。
机身表面尽量避免开孔与突出结构,以维持最佳雷达隐身效果,因而无余地设置收纳舱。同时,F22主要部署于设施完备的战略空军基地,无需应对野外简易起降场景。
![]()
F16则定位于高机动轻型格斗机,强调减重增效,外接登机梯有助于最大限度降低空重,契合其空中缠斗的核心使命。相比之下,我国长期以来选择外接式方案,是立足本国保障体系的实际最优解。
国内军用机场已建立高度标准化的地勤支持网络,涵盖专用登机梯、燃料加注、弹药装载、例行检修等全流程服务,形成“人换机不停”的高效轮转机制。
![]()
当战机执行远程转场任务时,运输机往往提前将配套保障装备与技术人员投送至目的地机场,确保抵达即具备完整运作能力,彻底规避登机梯延误风险。
加之我国空军行动模式相对集中,极少涉及美军那种频繁跨国界调动或前沿野战部署的情况,外接式所带来的额外操作步骤并不会拖累整体作战节奏。
![]()
这种差异恰似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因地制宜:平原地带适宜修建笔直高速公路,山区则更适合蜿蜒盘山路。两者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匹配本地地理与运营需求。
![]()
歼35的升级
随着歼35的正式亮相,我国新一代战机开始全面引入内置登机梯设计。无论是空军型号歼35A,还是搭载于福建舰的舰载版本,均已采用这一新型配置。
此举绝非盲目追随美军做法,而是我国军工部门根据未来作战环境变化主动推进的功能优化。歼35作为多功能多用途平台,既要胜任航母高强度出动任务,也需具备远距离战略投送与灵活部署能力。
![]()
内置登机梯使其能在缺乏专业地勤支持的环境下实现自主登机,显著缩短准备时间,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在航母甲板作业中,省去对接外梯环节,进一步压缩舰载机周转周期。
面对临时野战机场或海外临时驻点等非标准保障条件,该设计大幅增强任务适应弹性,展现出更强的全域作战潜力。美军经过数十年迭代,最终确立天线杆式伸缩梯为主流形态。
![]()
此类梯具由中央主轴与多个折叠踏板构成,采用液压或电动驱动,收起后外形紧凑,几乎不影响飞行器气动特性。歼35所采用的内置梯在结构原理上借鉴了这一成熟经验。
既保留了传统外接式的维护便利性,又新增了内嵌结构的自主便捷性,实现了功能叠加与性能互补,标志着设计理念从单一适配迈向多场景兼容。
![]()
这一转变也反映出中美在高端战机研发领域逐渐趋同的认知共识:装备先进与否,不应仅看单项指标强弱,而应评估其在复杂实战环境中能否稳定发挥效能。
有人或许会问:内置梯展开由飞行员操控完成,回收时是否仍需地勤协助?实际上,现代系统普遍采用自动化收放机制,通过驾驶舱内按钮即可完成全部操作。
![]()
无论是液压传动还是电机驱动,均可实现一键伸展与收回,全程无需外界干预。至于部分网友提出的绳梯替代方案,虽然理论上更轻便,但在真实作战条件下存在明显短板。
特别是在高海况、强风或夜间环境下,软质绳梯稳定性差、安全性低,易造成滑坠事故,且不符合军用装备标准化、模块化的发展方向,难以纳入正规作战流程。
从依赖外部支撑到实现自我保障,登机梯形式的演变不只是一个小部件的更新换代,更是我国军工思维从“体系内适配”向“全场景适用”跃迁的重要标志。
真正先进的装备,不在于某项功能多么炫目,而在于它能否在各种严苛条件下持续可靠运行。中美两国在登机梯设计上的不同选择,本质上都是基于各自战略需求、后勤能力和技术路线的合理决策。
结语
歼35配备内置登机梯,既吸收了国际先进设计的经验成果,又紧密结合我国国防实际需求,正是这种务实创新精神的最佳诠释。未来随着材料科学、智能控制与无人化技术的进步,必将涌现更多此类“小细节大作用”的突破性改进。
它们将持续推动我国航空装备实战能力的稳步跃升。你认为内置登机梯还有哪些潜在优化空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