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一年,也不知哪月哪天,开始关注年轻的大学老师去世的现象。
根据这种无意或有意的观察,在记忆里,每个月都有年轻的大学教师离世。
尤其是季节轮换的时候,气温变动较大,年轻的高校教师去世的似乎也多。
生命如此脆弱,似乎无关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了。
11月10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徐明娟因病医治无效而逝,84年出生,41岁。
不过,这是一位行政管理人员,不是更为常见的科研教学人员。
![]()
年轻人因病离世,发生在医疗技术水平落后的古代社会尚可理解。
而当今时代,不仅医疗技术发达,而且这种单位,每年还会安排教师定期体检;
医疗技术与医生不仅能轻松应对一般的疾病,还能提前发现身体潜在的问题。
如此情形下,年轻人的所谓病逝,显然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了。
谁都不愿轻易地离世,即使古代的君号称万万岁,或有的人要活百岁加上五十。
但是,结果都一样,仍须面对生命的终点。
虽然如此,年轻高校教师早早离世,实在是巨大的悲剧;
毕竟,其一半甚至更多的人生都在求学,初入职场,往往面临巨大的压力。
不幸地是,离世的年轻教师多处于这个阶段,而这个阶段还说不上是生命的常态。
他们何以早早离世?是内卷?内卷确实卷去了无数的命。
也可能和其他问题有关,如不安的食物,或其他巨大压力,如某贷。
作为文化符号的刘道玉先生去世,引发了各界广泛的关注与悼念;
年轻的高校教师去世,许多情况下,一纸讣告而已,无声无息,唯有亲人余悲。
但是,从生命过程的本身来看,二者有何区别呢?
终究是一抔黄土——现在应该是一把骨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