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这场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绽放出夺目的湾区美学光彩。十五运会视觉设计亮点纷呈,其中由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平云团队主导设计的视觉系统与吉祥物设计,无疑是最核心的视觉符号。本期《中国美术报》特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视觉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刘平云分享其十五运会视觉设计的创作历程与核心思考。
![]()
刘平云
用设计传递湾区温度——十五运会视觉设计叙事
刘平云
作为十五运会视觉设计团队的负责人,我在完成会徽、吉祥物等设计任务时,既感到无比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这不仅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更是“一国两制”框架下展示区域协作成果的重要窗口。视觉形象系统作为赛事的“第一张名片”,承载着传递办赛理念、凝聚区域认同、传播体育精神的多重使命。
![]()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会徽
设计理念:从同心圆到嘉年华
大湾区文化既有同根同源的岭南文化基因,又因历史发展轨迹不同而各具特色。经过前期对粤港澳三地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我们最终确立了此次运动会的核心视觉设计主旨——同心、绽放、嘉年华。
从“同心”到“绽放”的概念演化构成了我们的设计主线。“同心”体现的是三地联合办赛的协作机制,而“绽放”则传达出赛事带来的活力与精彩。这一理念在视觉转化过程中,逐渐演化为具体的形态与色彩。我们提取了岭南地区常见的花瓣形态作为基础元素,通过螺旋围合的方式,构建出既有向心力又有扩张力的视觉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呼应了“同心圆”的传统文化意象,更通过放射状的线条表现出能量释放的动感,恰如运动员在赛场上迸发的瞬间。
“嘉年华”的概念则为设计注入了必要的情感温度。体育盛会不仅是竞技比拼,更是全民参与的欢乐节日。岭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我们将这种节庆基因注入设计之中,力求创造出既有宏大叙事又不乏亲切感的视觉系统,使十五运会真正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体育嘉年华。
![]()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吉祥物
视觉符号:文化密码与情感叙事
会徽和吉祥物作为十五运会视觉系统的两大核心要素,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传播功能,又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系统。
会徽设计的多元意象的融合与呈现,是我们最具挑战性的创作环节,前后共经历了21次修改。最终确定的方案造型简洁,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其核心图形由三片花瓣构成,分别代表广东的木棉花、香港的紫荆花和澳门的莲花,通过设计处理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形态处理上,我们采用了动态平衡的构成方式,三片花瓣既保持独立特征,又通过螺旋轨迹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共同体。这种结构产生的视觉效果,既有传统装饰艺术的韵律美,又符合现代设计的简洁性原则。会徽设计的点睛之笔是中间的“飞跃人形”——通过精心计算比例关系塑造出的人形负空间,不仅是体育运动的直接表征,更通过其向上的动势传递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种“图底反转”的设计手法,增加了作品的阅读层次,也提供了新的视觉乐趣。
吉祥物的情感化设计是视觉核心理念的重要补充,以“萌”视觉语言让观众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一方面,选择中华白海豚作为吉祥物原型,是基于多方面考量的。首先,中华白海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水域的珍稀物种,是三地共同的生态符号,能够引发普遍的情感共鸣;其次,其名字带有“中华”二字,象征着回归、故土等深层的民族认同;再者,中华白海豚群居互助的生物习性,恰好呼应了“同心同行”的赛事主题。另一方面,吉祥物被命名为“喜洋洋”“乐融融”,寓意“喜气洋洋、其乐融融”,这不仅是对赛事氛围的期待,也是对岭南地区乐观向上文化性格的精准表达。吉祥物头顶的“小水花”设计是我们着重打造的记忆符号,三色水柱既点明“同心”主题,又为吉祥物增添了识别特征。发布后就被网友称为“可爱到发芽”,收获了广泛喜爱。
设计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十五运会的视觉设计不仅是一次创意实践,更是一次设计方法论的探索。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转译与重构,构建出有效的设计策略与视觉效果。设计师常面临一个困境:直接使用传统符号容易显得陈旧,而完全抛开传统又会失去文化根基。在十五运会设计中,我们秉持“文化性+时代性”原则,不对传统符号进行简单复制,而是提取其精神内核后进行当代转译。
以会徽设计中花卉符号的处理为例,我们没有直接绘制木棉、紫荆和莲花的完整形态,而是提取了它们最具特征的花瓣轮廓,通过简化、夸张、重组等手法,创造出既熟悉又新颖的视觉形式。这种“取其意而非摹其形”的方法,既保留了文化识别性,又赋予了设计作品时代气息。
色彩系统的战略性设计是另一个值得分享的经验。在十五运会色彩体系中,我们建立了主色、辅助色与渐变色的三级系统。主色承担核心识别功能,辅助色用于丰富视觉表现,渐变色则连接不同色彩区域,形成和谐过渡的效果。这种系统化的色彩策略,确保了视觉形象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一致性与适应性。
![]()
白色的“喜洋洋”和粉色的“乐融融”
社会价值:从视觉符号到文化纽带
十五运会视觉设计超越了赛事本身的范畴,成为连接三地情感、塑造区域认同的文化媒介。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是视觉系统最重要的价值,通过将粤港澳三地的象征符号融汇于统一的设计之中,视觉系统成为“湾区意识”的具象表达。民众在会徽中看到自己熟悉的本地元素与其他地区元素和谐共处时,无形中强化了对“大湾区”概念的认同感。这种认同不是取代地域认同,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建立更高层次的共同体意识。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正式发布后,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网友们自发创作的表情包、漫画、短视频,极大地丰富了官方叙事。这种“官方设计+民间共创”的传播模式,印证了设计已成功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视觉系统成功实现了国际表达与本土基因的平衡。会徽与吉祥物既包含鲜明的中国元素,又通过现代设计语言使其符合国际审美标准。这种设计策略既满足了国内受众的文化认同需求,也便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为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提供了视觉支撑。从长远来看,十五运会视觉系统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资产。赛事结束后,这些视觉元素可以转化为区域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视觉资源,持续为湾区发展注入活力。
回顾十五运会视觉设计的全过程,我深切体会到,视觉设计不仅是形式美的创造,更是文化叙事与情感连接的建构过程。从“同心圆”的文化意象,到“绽放”的动势表达;从三地花卉的符号融合,到中华白海豚的情感化呈现,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都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底蕴与体育精神的深入解读。当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齐聚粤港澳大湾区,当会徽在赛场上显现,当吉祥物在人群中挥手,这些视觉符号将成为共同的情感纽带,连接起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而这,正是我们设计工作最大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系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视觉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6年出版43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58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