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我最近一直盯着一个数字:1367。那是如今汉堡王在中国还剩下的门店数。半年内关掉了超过100家门店。对比一下就尴尬了,麦当劳突破7200家,肯德基、塔斯汀都超过1万家,华莱士接近2万家。你会觉得奇怪吗?同样主打汉堡,别人能越开越多,汉堡王却在收缩。作为长期关注餐饮行业变迁的人,我有些感慨,也有些思考想跟大家聊。
汉堡王在中国的年营收大约7亿美元。听起来不少,但算到每家店,年均只有大约40万美元。放在巴西、土耳其,单店年均能到100万美元,韩国甚至有120万美元。差距到底从哪儿来?简单一句话——人心没抓住,策略也不够接地气。
![]()
先说时间点。肯德基1987年入华,麦当劳1990年跟进,这是黄金期。当时市场空白,消费升级快,开店就是赚钱。汉堡王2005年才进入,前七年只开了68家店,几乎没走出江浙沪。等到它想扩张时,消费者心智已经被竞争对手占领了。这是事实,不是感慨。
再说产品和定位。汉堡王以火烤牛肉为招牌,风味浓,喜欢的人极其忠诚,不喜欢的人会直接被劝退。可中国市场总体上更偏爱鸡肉类产品,这点在数据和消费习惯里都能看出来。价格上,汉堡王夹在中间——上面有麦当劳和肯德基的低价活动,下面有华莱士、塔斯汀的高性价比。结果是——既不够便宜吸引大众,也没形成高级感让人愿意为“特色”买单。它也做过9.9元“国王日”,但并没能把人真正留住。
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运营模式出问题。长期采取“品牌授权+外包运营”,把中国市场交给土耳其的TFI集团代理。这个模式有漏洞:运营方被当作短期盈利项目来运作,缺乏长期培育的耐心和本土化敏感度。而且汉堡王还曾被央视315点名,品牌信任受到打击。品牌信任一旦破裂,修复不容易。好在母公司今年提前八年收回了中国业务控制权,组建本土团队,且引入了供应链和本土营销的高管。这一步补短板,是必须的。
![]()
说到现在,问题其实很清晰:门店数量不是万能票据,关键是单店能不能赚钱、品牌能不能深入人心。汉堡王当前面临两条路:继续在价格战中消耗,或者回归核心优势,做真正的差异化。
我个人更看好后者。具体可以这么做:
![]()
![]()
我也得承认,很多细节我这里暂无相关信息,比如新团队的具体考核方案、各城市门店的单店差异数据、门店关停的名单和员工补偿情况等,这些都需要官方或门店层面披露,才能进一步判断执行力和后续效果。
说句心里话,外资快餐在中国的起起伏伏,反映的其实是一个更大的问题——能不能把中国消费者真正放在心上。汉堡王有技术、有品牌历史,但这些还不够。只有把供应链、口味、价格、营销和门店体验全盘重整,才能把关掉的店换成能长期生存的店。
你怎么看?你还记得最后一次去汉堡王是什么时候?吃的什么?欢迎把你的体验丢到评论区,我们聊聊到底谁才是你的“心头好”。我想听真实的声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