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咱们上完厕所,手指轻轻一按,水流哗啦一冲,啥烦恼都没了。可您能想到吗?就在两百多年前的老北京城,老百姓连拉屎撒尿都得看人脸色,甚至还得交钱。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就这臭气熏天的粪尿,竟被人做成了垄断生意,粪勺子里真真捞出了金山银山。
![]()
说到这儿,咱得先提一提紫禁城里的讲究。慈禧太后用的马桶,那可不是一般人家能比的。里头得铺一层烤得焦香的枣片,不为别的,就为用那股焦枣香气盖住异味。
太监们小心翼翼抬着镶金饰玉的马桶进出宫闱时,北京城里的老百姓却正为自家的茅坑发愁。
那时候,胡同里常能看到一些背着粪筐、手拎粪勺的人。老百姓给他们起了个雅号叫“采蜜人”,可这“蜜”采的却是各家的粪便。
有个叫于德顺的河北人,就是靠这个行当发家的。他鼻子特别灵,不过他不是嫌臭,而是从中嗅到了商机,城里人嫌弃的屎尿,在乡下却是庄稼人求之不得的肥料。这不正是一条发财的捷径吗?
于德顺领着几十号兄弟,抄起粪勺就干上了。您可别小看这掏粪的营生,里头门道深着呢。他们给每条胡同的茅坑都做了记号,划定了地盘。
要是哪户人家私自找了别人来掏粪,那就是坏了规矩。轻则吵吵嚷嚷,重则粪勺相见,这粪勺子里装的可是新鲜热乎的“武器”,谁见了都得退避三舍。
![]()
慢慢地,这行当就有了个响亮的名号“金汁行”。把屎尿称作“金汁”,这名儿起得可真够绝的。可这“金汁”背后,却是老百姓说不尽的辛酸。
于德顺这帮人把生意越做越大,到最后,这个掏粪起家的团伙竟坐拥良田千亩,宅院近百处,连外国银行里都存着大笔款子。
这财是怎么发的?说出来您可能都不信,他们对城里住户变着法儿收钱:过节要“节钱”,月底要“月钱”,下雨天还要“酒钱”。要是不给?成,您家的茅坑就等着溢出来吧,那味道,够左邻右舍念叨半年的。
对等着肥料种地的乡下农民,他们更是心黑手狠,往粪里大量掺炉灰,十斤粪九斤灰,肥效没了,庄稼都长不好。这不就是两头坑人吗?
更绝的是,这帮人还在天坛东边搞了个“粪福工会”,表面上说是行业组织,其实就是抱团垄断。那时候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连自家茅坑都做不了主。
想换个掏粪的?门儿都没有!这粪霸横行霸道的日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出手整治才算了结。
细细想来,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上不得台面的营生,只有上不得台面的勾当。掏粪本是个城市离不开的正经活儿,可一旦心术不正,再正当的行业也能变成害人的勾当。
![]()
如今咱们用着亮堂的卫生间,上厕所成了自在事。有时候我坐在干净的马桶上,不禁感慨:咱们现在过的,真是从前人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从“金汁行”的兴衰,能看到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不管做什么行当,守住良心最重要。靠垄断、欺压得来的钱财,终究是站不住脚的。就像那掺了炉灰的粪肥,看着量多,实则毁了地力,最后害人害己。
人生啊,就像如厕,图的就是个痛快。要是在最平常的事上都要受制于人,那日子可就真过得憋屈了。好在那个粪霸横行的年月总算过去了,咱们现在能踏踏实实地蹲坑,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这不就是最大的福分吗?
回头看看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深思:为什么一个本该服务百姓的行当,会变成欺压百姓的勾当?说到底,还是缺少了规矩和监管。任何行当,一旦失去了约束,就可能从服务变成掠夺。
今天的我们,在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也该记住这个教训,无论时代怎么变,公平公道、与人为善的老理儿,永远不会过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