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 23:47,你盯着外卖 App:炸鸡、奶茶、冰激凌在招手。
你摸摸肚皮:宝宝在里头翻个身,像在说——“妈妈,我们能不能来点……水果?”
先别急着责怪自己“管不住嘴”。怀孕后,身体像开了“新手引导模式”:味觉嗅觉更灵、胃口忽上忽下、饿来得突然、想吃的更“有画面感”。这并不稀奇,也不“道德有罪”——关键是,吃得聪明。
“贪吃”的幕后黑手:三大常见原因
(1) 荷尔蒙换季:孕期激素变化,让你对气味更敏感、对“高回报食物”(甜、油、咸)更有冲动。
(2) 血糖像过山车:吃得少、吃得晚、主食不稳,容易饿得突然、想要“重口味安慰”。
(3) 情绪/压力触发:焦虑、疲惫会把“嘴巴”当成暂停键,用吃来换片刻的确定感。这不是“自制力差”,是“机制在动”。知道原理,就容易“调参”。
关于“孕期贪吃”,临床研究怎么说?
(1) 食物渴望(cravings)≠ 一定会长更多肉
一项对孕期食物渴望与体重关系的研究发现:有渴望并不必然导致更高的妊娠期体重增长(GWG);关键在于进食方式与整体饮食质量。
![]()
但也有队列提示:“渴望的频率”与“超推荐体重增长”有关,饮食失控时更明显——提示我们要学会“满足但控频”。
![]()
(2) 含糖饮料(SSB)与妊娠期糖尿病(GDM)风险
基于上海地区的观察性研究(数据收集于2022–2023,Nutrients 2024):孕期饮料总体摄入过量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和妊娠期高血压风险更高相关;其中无糖饮料过量与巨大儿/LGA风险更高相关(剂量–反应趋势明确)。
![]()
另有来自芬兰KuBiCo人群的研究提示:可乐(含/不含咖啡因)摄入更高与GDM风险升高相关。研究人群平均摄入量不高,仍需更多研究验证。
![]()
(3) 孕吐期怎么“既能吃下去,又不放飞”?(有 RCT)
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姜能缓解孕早期轻中度恶心(对“恶心”更有效,对“呕吐次数”改善有限或不显著)。
![]()
也有 RCT 比较姜 vs 维生素 B6:二者均能减轻症状。
![]()
使用建议:在医生或助产士指导下选用;注意既往过敏史与药物相互作用。
三种真坑,请尽量避
■ 爆甜饮品:一杯喜悦,可能把一天的“可用甜度额度”一次性花光。
■ 酥脆高盐:口感疗愈,但钠多、油多、渴更厉害,反而更想喝含糖饮料。
■ 空热量零食:热量在,营养不在;吃完没饱感,很快又饿。
小技巧:“先喝水后点单”。很多“想吃”其实是口渴 + 无聊的综合信号。
“想吃但要聪明吃”的五步法
■ 先把饿稳住:饿到发抖就容易乱点单。提前备“救火小包”:一根香蕉/一把坚果/一小袋无糖酸奶。
■ 把“甜/油/咸”换掉一个:想吃炸鸡?换成空气炸锅鸡腿或烤鸡胸;想奶茶?选少糖 + 纯奶/低脂奶 + 去奶盖。
■ 每口都配“纤维搭子”:任何主食/肉旁边,硬塞一份蔬菜(生菜、圣女果、黄瓜条)。纤维是“刹车片”。
■ 把“想吃”放到白天:晚上吃“高回报食物”更容易停不下。想吃,就安排到中午,满足且可控。
■ 设一条“界限语”:下单前自问一句:“这是嘴巴想吃,还是身体真需要?”——给自己 10 秒钟缓冲。
三问三答(很多人和你一样)
Q1:孕吐时不吃点重口味怎么下咽?
A:用“温+软+清”替代“重口味冲击”:温面条、热牛奶、清蒸蛋、苏打饼干。想要“重口味”,把它放在白天,且配蔬菜。
Q2:夜里饿醒,能吃吗?
A:可以,但小份、易消化、带蛋白:一杯温牛奶 + 半根香蕉;或小杯酸奶 + 苏打饼干 2 片。
Q3:偶尔“放飞自我”怎么办?
A:吃就吃了,不做“愧疚加餐”。第二天恢复常规 + 多走路 + 水多一点,不要惩罚式节食。
写给在长大的你们
■ 孕期不是“考试周”,不需要每一口都满分。
■ 我们要的,是大体平衡 + 情绪舒展 + 适度满足。
■ 偶尔贪吃,没关系;有计划地贪吃,更可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