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1年,王天存出生在甘肃省永昌县南部山区一个贫苦佃农家庭。1923年冬,父亲在砍柴途中遭遇暴风雪病逝,地主趁机收回土地,家境彻底败落。母亲带着两岁的他沿河西走廊乞讨,1925年流落到酒泉县果园乡,在废弃羊圈安身。1926年农历三月,母亲因贫病去世,五岁的王天存沦为孤儿,后被地主马老财雇去牧羊,这一放便是十二年。
1938年,玉门油矿作为全国重要石油基地启动开发,急需劳动力。17岁的王天存厌倦了地主压榨,毅然前往玉门,成为矿上的磨面工。
期间,他接触到来自陕北的进步工人,听闻八路军抗日故事与根据地民主生活,革命思想逐渐萌芽。1945年他参与工人罢工谈判,展现出初步组织能力。1949年夏,他与工友自发保护矿上设备粮食,等待解放。
1949年9月27日,解放军进驻嘉峪关,河西走廊全境解放。同年10月,因为人正直、熟悉乡情,王天存在乡农民代表大会上被推举为嘉峪关乡乡长兼民兵连长。
1950年2月,酒泉专区剿匪指挥部成立,王天存主动带领民兵连配合解放军3军骑兵团剿匪。凭借早年牧羊积累的地形经验,他成为“活地图”,1950年3月带领民兵在鱼儿红地区侦察开路,避开陷阱、锁定匪踪,为合围包布拉匪帮提供关键情报,此次行动共歼匪12名、俘21名,追回大量牲畜。
1951年3月,匪首马占山逃脱,王天存召集20名民兵追踪至大草滩水库,趁其换弹夹时奋勇扑上,徒手将其制服。1950至1953年间,他带领民兵参与多次剿匪战斗,擒获4名匪首、30余名匪徒,缴获12支枪支,1953年被酒泉县政府授予“模范民兵”称号。
剿匪期间,土地改革在嘉峪关乡铺开。1951年冬,王天存带领乡干部宣传政策、划分阶级成分,全乡没收地主1200多亩土地、80余头牲畜,分给300多户贫雇农。他自己也分到5亩水浇地、1头黄牛和1套农具,感慨“新社会给了农民真正的好日子”。针对农民缺乏耕畜农具、单干难生产的问题,1952年春,他联合四户贫农组建全乡第一个常年互助组,调剂劳力畜力,当年粮食亩产较单干时提高近一倍,年底全乡互助组发展到12个,入社农户达40%。
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广,王天存率先将互助组转为初级社,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入社,全乡迅速成立3个初级社,180户农户加入。同年秋,为解决农民生产资料采购难、农产品销售被压价的问题,他组织群众入股集资800多元,创办全区第一个供销合作社,平价供应生产资料、收购农副产品。
1955年秋季,狼群袭扰嘉峪关乡,咬死咬伤30多头牲畜。王天存组织30名民兵携带武器和陷阱,进山下滩开展打狼行动,白天侦察、夜晚埋伏,历经半个月奋战,消灭4窝狼群共20只,彻底控制狼害,且打狼队无一人伤亡。
1956年,王天存任乡农业合作社主任,为缓解粮食短缺,他考察发现黑山湖附近荒地靠近水源,4月组织200多名农民开荒,八天开垦荒地220亩,修建300多米引水渠,引进优良麦种,当年秋季新增粮食近4万斤。
1956年春,王天存发起“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倡议,带领群众在嘉峪关村北部营造防风林带。他亲自选苗、带头栽种管护,林带全长7.5公里、宽500米,选用耐旱耐风沙的杨树枝、沙枣树。经过数年培育,防风林带有效阻挡风沙,保护周边1000多亩农田,使粮食亩产提高20%以上,成为当地重要生态屏障。
1961年酒泉遭遇干旱,他带领群众挖井抗旱、修建蓄水池,保住大部分庄稼,还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口粮衣物短缺问题,深受社员爱戴。
1963年4月10日,残余反革命分子勾结当地反动势力,在黄草营大队发动叛乱,正在检查春耕的王天存被绑架。叛乱分子威逼他交出枪支弹药和党员名单,遭严词拒绝后施以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壮烈牺牲,年仅42岁。不久后,解放军平息叛乱,抓获所有叛乱分子。
1963年9月,甘肃省人民委员会追授王天存“革命烈士”称号,在嘉峪关城下为他立碑纪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