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河北廊坊的一场婚礼闹剧,让拦婚车讨喜彻底撕开了民俗的遮羞布。
11月5日,胡某某等6人在酒店停车场横车拦路,向新人索要9条香烟,否则拒不放行,双方僵持20分钟后,新人无奈换乘自家车辆赶场,拦车者未得逞自行散去。
事件曝光后,网友炸开了锅。
明码标价拦路,这哪是讨喜,分明是抢劫,必须拘留几天杀一儆百的呼声刷屏网络。
可最终警方仅对6人作出行政处罚和批评教育,并未采取拘留措施,理由是索财未遂,未造成严重后果。
这一结果让无数网友困惑:
拦车堵路扰乱公共秩序,强索财物触碰法律红线,怎么一句未”就轻描淡写带过?
更让人费解的是类似案例的处理差异。
河南项城一名多次拦婚车索财的男子,因屡教不改被行政拘留13日,安徽7人堵婚车致道路拥堵,被处五日拘留;而廊坊这起有组织、有胁迫性的拦车行为,却因新人主动换车未被从重处罚。
网友忍不住质问难道只要没拿到东西,就算没违法?
未遂的定义是不是太宽泛,反而成了违法者的保护伞?”
事实上,这类“趁喜打劫”早已不是孤例。
吉林长春男子拦婚车时掰断劳斯莱斯“小金人”车标,河南潢川多人组团拦车索财被刑拘,安徽新人发完烟仍被堵,最终骑电动车完婚。
![]()
支持严打的网友怒不可遏:今天要9条烟,明天就敢要几万块,不拘留怎么震慑?
有网友分享亲身经历:
我表哥结婚被拦3次,发了20条烟才放行,新人全程脸色铁青,婚礼喜气全没了。
更有人忧心冲突升级,要是遇到脾气爆的娘家人,肯定当场打起来,到时候出人命才管吗?
多家官媒也集体亮剑,光明网强调“借拦车施压已脱离民俗范畴,应按治安管理处罚”,凤凰网点名这类行为是必须严管的陋习。
可也有网友持不同意见,传统婚俗里讨喜糖、要红包很常见,只要数额不大,没必要上纲上线。
新人没报警还换了车,说明没造成严重影响,批评教育加罚款足够了,拘留会不会太严苛?
法律层面也存在争议,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强拿硬要公私财物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但司法实践中,是否造成实质损失和是否多次实施是重要裁量标准,未遂且情节较轻时,往往倾向于从轻处理。
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要不要保护民俗,而是民俗的边界在。
更扎心的是,未遂不重”的逻辑存在漏洞。
拦车者在公共场所拦截交通工具,本身就扰乱了公共秩序,即便没拿到财物,胁迫行为已经对新人造成心理伤害,这种危害不能用是否得逞来衡量。
![]()
网友担心的斗殴事件,并非危言耸听。此前就有路人拦婚车惹怒司机,对方直接抽刀砍人的案例,最终司机因携带管制刀具被行政拘留。
试想,新人满怀期待办婚礼,却被陌生人拦路强索,亲友团难免怒火中烧,而拦车者往往仗着人多势众不肯退让,双方一旦言语冲突升级,就可能演变成肢体斗殴,甚至酿成血案。
其实法律早已明确界定了处罚标准:根据《刑法》,强拿硬要公私财物价值1000元以上,或多次实施,就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即便未达刑事标准,也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十日以上十五日拘留。廊坊这起事件中,9条香烟按市场价折算已接近千元,且6人组团拦车属于有组织行为,完全符合“情节较重”的处罚条件,网友呼吁拘留并非小题大做。
民俗的核心是祝福,而不是胁迫敛财。
拦婚车索财早已不是热闹,而是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