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最近家里添了点“小烦恼”。自春夏以来,她的小孙子格外爱吃水果,家里便常年备着一堆新鲜的桃子和花生。
上周,她发现厨房角落放了三天的花生略有些发黄、带点霉斑。
“是不是舍不得扔?干脆用水泡泡还行吧?”正当她犹豫时,老邻居李大伯来串门,皱着眉说:“千万别吃!我一个远房亲戚就是因为不舍得扔掉受潮的花生,进了医院,查出来肝脏出了问题!”这个小小的细节,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健康隐患?
![]()
为何不少家中常见的果蔬一旦“发霉”,就可能变成真正的“毒药”?尤其是眼下第一种食物正大量上市——你家厨房是否已经中招?家里这些发霉食物到底还能不能要?走进今天的健康真相,答案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很多人或许认为,只要把“发霉部分”削去就没事了,甚至嫌浪费边角料直接做成菜。可事实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多次发文提醒,某些食物一旦发霉,就有可能产生强烈的致癌毒素,比如黄曲霉毒素。
这种毒素的可怕之处在于,高温做饭根本无法完全破坏它。以黄曲霉毒素B1为例,其致癌性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1类致癌物,而仅1毫克摄入就有致癌风险。这类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却真真切切地威胁着全家人的健康。
一提到发霉,人们容易联想到食品变质和口感变差,但科学数据表明,“剥掉坏的一部分,剩下就安全”这是一大误区。
发霉的霉菌菌丝和毒素能够迅速渗透整个食材,尤其是在高温潮湿季节。这些“高危名单”必须警惕:
![]()
花生:春夏交替尤为潮湿,正是新花生批量上市季节,也是黄曲霉毒素高发时段。2022年国家粮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抽检数据显示,超过7%成品花生可能检出黄曲霉毒素超标。
玉米:著名的“发霉杀手”,受潮后易生出玉米赤霉烯酮等有毒真菌。专家研究显示,玉米中霉菌毒素稳定性极高,煮、炒等常规高温处理依然难以降解。
坚果(如核桃、瓜子、杏仁等):坚果类脂类丰富,一旦受潮,霉菌繁殖极快。某省疾控2023年市场抽样发现,2%左右的坚果制品黄曲霉毒素超标。
豆类(黄豆、绿豆、红豆等):豆类含淀粉、蛋白质,对霉菌生长同样“友好”。2021年《中国食物成分表》收录的普通豆类样本,霉菌毒素检出率在1.8%—3.2%不等。
![]()
水果(香蕉、葡萄、柑橘):常见水果表皮霉变被忽视,实际霉菌释放的次级代谢产物也会渗透果肉,某地疾控机构通报指出,发霉水果霉菌毒素暴露量有时能达到安全标准上限的80%。
不少人做菜讲究节俭,可遗憾的是,仅仅剔除霉变部分无法消除毒素,“吃下去不拉肚子”不代表健康无碍。更严重的是,这些毒素在体内可长时间积蓄,与肝癌、肾损伤等疾病直接挂钩。
数据显示,长期低剂量摄入黄曲霉毒素,肝癌风险可提升5-20倍,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更容易“中招”。
第一步,储存环境要做减法。食物应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近期新花生、玉米类正大量上市,应选择可靠渠道,短时间内吃完,建议密封冷藏存储。
![]()
第二步,千万不要食用肉眼可见霉斑或异味食物。如发现坚果、豆类、米面发潮粘连,应及时丢弃。
第三步,务必避免“节约式去坏留好”。有发霉迹象的部分,哪怕体积极小,也潜藏霉菌与毒素。健康比节俭更重要。
第四步,注意家庭成员高风险群体的饮食。老年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佳人群,应重点关注饮食安全。
第五步,养成定期检查、清理储物柜的习惯,做到食材新鲜不过期。将时间较长的食材按“先入先出”原则优先消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