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打卡上海全部19条地铁线要多久?一位地铁迷用实际行动进行了估算,约为6小时。
小林是一名“铁丝”(地铁粉丝),最近,他策划了一项挑战,不走回头路,用最快的时间,连续打卡上海全部19条地铁线路,来纪念自己的在沪十年。这位福建小伙,2015年来到上海,如今已在这座城市结婚生子买房定居,他要用这项极限挑战,向这座城市致敬。
下午3点出发从南京东路站出发,晚上近9点完成,小林最终用5小时45分钟完成这项挑战。
这场“地铁马拉松”难点不仅在于完成,更在于规划线路。市区换乘方便,可选择性大;只在郊区运行的5号线、浦江线等,只能通过公交换乘,选择余地小,以此为起点,小林规划线路,像从出口处走迷宫一样,倒推线路。
近6个小时换乘下来,极限的乘坐体验在脑海中被压缩,不同地铁的特点在对比中得以凸显,这名新上海人对城市的理解也更深一步,“地铁是无数人出行的生命线,也是流动的城市名片”,这句话成了切实的体验与脑海中的回忆。
![]()
规划像“倒着走迷宫”,难点是郊区线换乘
规划路线图,是这场挑战成功的基础。而这份线路图的诞生,远比挑战本身更耗时费力,他为此花了将近两周的时间。
首先,确定挑战规则:每条地铁线至少乘坐一站;同一条线路不重复乘坐,避免浪费时间;只打卡地铁,不打卡磁悬浮、市域机场线。
市区站点多,换乘方便,而不跟其他地铁线路相交、只在郊区有线路的郊区线,如5号线、17号线和浦江线,成了规划的难点,也是起点。
“5号线、15号线、浦江线都是南北向的线路,其实距离不远,但如果要用地铁换乘,就得绕回市中心,太浪费时间了,只能用公交换乘。”
![]()
为了找出最优解,小林进行了一场“排列组合”式的演算。“从5号线到15号线,把5号线中间那几个站分别设为起点,15号线离它不远的那几个站作为终点,用导航软件来找到时间最短的公交线路。”
“当时我还没有打卡15号线,为了完成15号线的打卡,至少要乘坐一站。如果只经过15号线、不打卡的话,闵行10路应该是最快的,可以从5号线北桥站途径15号线永德路附近,再到浦江线的起点沈杜公路站。”
最终,他的方案是,从5号线颛桥站出站,乘坐闵行2路到15号线双柏路站,再坐两站从15号线的永德路站出站,步行后换乘闵行10路,无缝衔接浦江线。
这样一口气攻下最难的换乘线路后,另一条郊区线17号线,因与2号线换乘,可以放在最后;16号线在龙阳路、罗山路分别与18号线、2号线相交,可以把乘坐时间缩到最短。
解决掉郊区线的换乘难点后,从终点倒推,浦江线与8号线相连、5号线与1号线连接,那么就由8号线、1号线倒推回去,选择合适站点,避开南京西路这样换乘距离长的站点,选择地标性站点如南京东路站、国家会展中心站为起止点,最终,整个线路严丝合缝地连接了起来。
![]()
近6小时跑完全程,极限对比下发现上海地铁另一面
定好了线路图,挑战就开始了。筹划了2周后,国庆前的一天,小林揣上充电宝,下午3点从南京东路站出发,乘坐10号线,开始了自己挑战,
在近6个小时打卡19条地铁的极限换乘中,不同线路的“性格”被对比了出来,“能感受到不同线路在车厢容量、人流量、发车间隔等方面的区别。”
比如发车间隔方面,小林这次感受到发车间隔时间最长的是3号线,中间间隔一个4号线,小林在非高峰期经历了7-8分钟的等待,与之相对的则是1号线、2号线在高峰期的高密度发车。
![]()
“平时很少能乘坐6号线,这次实际体验,确实是感觉比较小。”6号线车厢窄,还是全路网唯一仅有4节编组的线路,而小林乘坐6号线时正值晚高峰,体验更加拥挤。
6号线的另一个不便则在于同一个站点,不同方向的列车不在同一个站台上等车。此次挑战中,小林在6号线下错了站点,需要反方向坐回去,匆忙下车后,只能下楼再上楼。
除此之外,不同的线路也各自的特色。
地铁10号线连通了交大、同济、复旦三所高校,堪称学历最高的地铁线路;13号线被称为博物馆专线,沿途有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
2号线是当之无愧的“换乘王”,不仅客流量大,还可以与除5号线、浦江线外的所有地铁线路换乘;而15号线则被戏称为“换乘亡”,因为该线的换乘站有9个,超长换乘站却有4个,占比接近一半。
![]()
小林自己统计的上海地铁换乘数据
这次挑战也让他发现了以前没留意到的风景,以前只知道浦江线是上海首条APM轨交线,这次坐上车头的“观景位”,得以看到浦江线的轨道只有一根,位于列车的中部,两侧则是胶轮,和其他线路很不一样。
此次挑战,小林用的是一日票,一天打卡19条地铁,一日票性价比拉满。
用极限挑战纪念在沪十年,地铁是城市名片也是生命线
这次极限挑战,源于一个简单的契机。
“今年正好是我来上海第十年,想给自己一个纪念。”
2015年,福建人小林读完研究生之后来到上海工作,经历了从白手起家到成家立业的过程,上海十年,是小林圆梦的十年。
挑战完成后,小林更深刻地感受到,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是观察城市的窗口和流动的城市名片,更是无数人的生命线。
![]()
而这一次极限挑战,也是一份细致入微的城市交通观察报告,小林用自己的脚步和镜头,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脉搏。对他而言,这场极限打卡也是一次与上海的深度对话。
“我也想通过打卡每一条线路,更清晰地了解每条地铁及其背后的故事,平时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圈,有些较远的地铁线路,乘坐机会比较少。”
小林从小在铁路边长大,由此培养出对交通工具的兴趣,学生时代喜欢出去玩,公共交通成为首选,为自己和同学规划行程并获得大家的认可,让他找到了最初的成就感。
小林目前利用工作的空余时间,通过“上海交享悦”账号,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公共交通相关的视频,得到网友的点赞收藏,与同好在评论区里交流,让小林收获了工作和家庭之外的成就感。
![]()
当被问及最喜欢的上海地铁线路时,他选择了14号线。“全自动驾驶视野好,8节编组宽敞舒服,静安寺站到黄陂南路站区间很长,通勤快,与其他线路的换乘距离也短。”
如今,他已为人父,只能利用工作与家庭生活外的碎片时间延续这份热爱。他会利用去外地跑马拉松的机会,提前规划拍摄选题,一次出行,收集好几个视频的素材,“先有素材库存,后续再分阶段发布。”
近期,小林又完成了从杭州乘地铁公交到上海的视频拍摄和制作,“正好要去杭州参加马拉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