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眼未来
转载要求:首发24小时后可转载,需注明来源
近日,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德国光学与光电企业蔡司宣布其在华最大单笔基建投资——“蔡司大中华区总部综合园区”项目已签署土地出让协议并进入建设阶段。
对一家已在中国经营数十年的跨国科技公司而言,这一举动不仅是一次规模上的扩张,更反映出其在中国战略定位的实质性调整:从以销售与制造为主的“在华存在”,向更深度的本地研发、供应链与创新协同转变。
蔡司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费铭远(Martin Fischer)在进博会期间指出,中国已成为蔡司“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其重要性仍在不断加强。他将此归因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开放的营商环境、利好的政策、充沛的人才与资源,以及发达的供应链体系”这一独特的优势组合。
据费铭远透露,过去十年间,蔡司在华营收增长了六倍,目前拥有员工超过7000人。新园区旨在整合并升级其在大中华区的管理、研发、生产及供应链等核心职能,以期显著提升服务本地客户的能力与响应速度,并将其打造为驱动全球创新的关键节点。
此次蔡司总部综合园区的建立,既是规模投资的直接回报预期,也是对中国产业生态变化的适应性反应。
![]()
# 从生产到创新的重心转移
蔡司在中国的布局正在经历一次深层次的功能转变。过去十年,其在华投资主要聚焦于生产制造和市场拓展,而如今的重点逐渐转向研发、创新与生态共建。
新任大中华区总裁兼CEO费铭远在今年10月正式接棒福斯特(Maximilian Foerst)并移居中国,也被视为这一转向的信号——企业决策层正把中国市场视为全球创新体系的关键支点,而非单纯的销售终端。
这种重心转移背后,是蔡司与中国高端制造与医疗科技生态之间的同步进化。尤其在眼科业务板块,中国市场已成为蔡司新技术应用与验证的重要场景。从手术显微系统、OCT到眼底影像设备,中国医生与科研机构在蔡司产品开发流程中的参与度显著提升——从早期临床试用到联合研发再到本地定制迭代,互动方式更趋平等与高频。
蔡司在苏州和广州的研发与制造基地,也承担了越来越多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开发与测试任务。
这种“由内生出的本土化”与传统的市场适应式本地化不同。蔡司在中国的研发团队不仅负责区域性产品优化,还在光学算法、影像处理和智能制造等方向承担全球研发模块。这意味着,中国不再只是蔡司全球供应链中的制造环节,而正在成为其创新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眼科领域,这种模式可能带来新的结构变化——从设备本身向“术中影像+数据处理+AI辅助决策”的系统创新延展,蔡司的中国团队正参与到这一系统化方向的研发框架中。
随着上海总部综合园区建设的推进,这种研发与管理的集中化将进一步加速。一座园区的意义不只在于办公场所,而在于能否形成连接决策、研发与临床的“闭环生态”。蔡司显然希望,通过在中国建立这样的创新节点,完成从制造驱动到知识驱动的转型。
# 共建区域创新生态
在深化本土战略的同时,蔡司正积极融入中国的创新体系。本届进博会上,蔡司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签署合作意向备忘录,正式加入上海创新网络。这一举措体现出跨国企业对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新定位——不再是单向的技术输入,而是通过产学研协同实现“共创”。
上海的科技生态为这一转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无论是长三角地区在光电产业链上的完整配套,还是在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领域的高密度研发资源,都使其成为蔡司推进协同创新的理想场景。
![]()
蔡司相关负责人提到,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正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展开联合研究,其中在眼健康与精密检测领域的合作已进入临床验证与产业化阶段。例如,部分眼底影像算法与手术显微系统成像模块,正在通过与国内团队的协同优化,提高产品在中国临床环境下的适配性。
这种创新模式的变化带来了实质性成果。蔡司目前在华已拥有近百项专利,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本地研发团队的独立申请或合作研发。这些创新成果并非局限于本地市场,而正在反哺蔡司全球技术体系。
对于企业而言,中国市场已成为重要的技术验证与前沿需求捕捉窗口;对于中国产业而言,这类合作提升了本地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推动光学与眼科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创新。
更长远的意义在于,这种开放的创新生态将使跨国企业与地方产业的关系重新定义。蔡司在上海、苏州、广州形成的“三点联动”研发格局,正逐步演变为区域创新网络的一部分,覆盖从基础材料、光学设计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链条。
对于眼科行业而言,这意味着技术更新的速度和方向将更贴近本地需求:无论是手术可视化设备、AI影像分析,还是个体化屈光解决方案,未来的技术演进节奏很可能在中国被率先验证。
# 深耕中国市场的战略意义
蔡司大中华区总部综合园区项目的落地,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逻辑的延伸,更是跨国医疗科技公司在华发展模式演化的缩影。
过去,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存在往往以“市场导向”或“制造导向”为核心,而当中国市场在研发、人才与产业链层面的权重持续上升后,新的逻辑正在形成:谁能最先在中国实现创新闭环,谁就更可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技术与速度优势。
对于蔡司而言,这一判断尤其适用于眼科业务板块。作为公司最早进入中国的医疗细分领域之一,眼科业务几乎见证了中国从基础设备引进到自主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如今,无论是手术显微系统、屈光与白内障解决方案,还是眼底影像与诊断设备,中国市场的临床密度、患者规模和应用反馈速度,已成为推动蔡司技术迭代的重要驱动力。
这意味着,眼科不再只是蔡司在华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更是其全球创新体系的“试验场”与“加速器”。
这种“反向赋能”正在成为跨国企业在华创新的一个趋势。随着中国医疗器械监管体系、产业链协同和人才结构的成熟,外资企业的在华创新不再是本地适配,而是具备了输出价值。
蔡司总部综合园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打通管理决策、研发实验与产业转化之间的链条,使中国团队具备从概念验证到量产落地的全周期能力。对于整个眼科行业而言,这种结构性能力迁移或将带来新的生态格局——中国可能不再只是全球眼科设备的“最大市场”,而正成为“下一代技术”的孕育地。
在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关系持续重塑的过程中,蔡司的路径提供了一个清晰样本:跨国公司若想在一个成熟且高速演进的市场中保持长期竞争力,关键不在于投资规模,而在于能否真正嵌入本地创新网络,与科研机构、临床场景和产业链形成共生循环。
随着上海总部综合园区的推进,蔡司在中国的布局正从单点投入走向系统化连接。这不仅提升了其在眼科及光电领域的本地响应能力,也让中国成为其面向全球创新输出的前沿阵地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