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我妈教我“别添麻烦”,闺蜜妈教她“怎么搭话”——普通家庭和有钱家庭的社交课,差的根本不是钱》
上周带侄女参加生日派对,我才算懂了:普通家庭和条件好的家庭,给孩子上的“社交课”,是两本完全不一样的书。
侄女刚到场地就往我身后缩——这是我妈当年教我的“规矩”:“别乱跑,别碰人家东西,少说话别添麻烦。”
可闺蜜家的女儿一进门,先脆生生冲主人喊“阿姨今天的蛋糕看着就好吃!”,转头又跟寿星说“你的新娃娃裙子好漂亮,能借我摸一下吗?”没五分钟,已经跟三个小朋友凑成了堆。
后来聊起这事,闺蜜说她妈从小教她:“嘴甜不是讨好,是给别人递台阶;主动搭话不是打扰,是给关系开扇门。”
这就是第一个差:普通家庭教“缩着”,有钱家庭教“主动”。
我小时候跟我妈走亲戚,她总在我耳边念:“坐好别吭声,问你就说‘还行’‘挺好’”;闺蜜她妈却会提前跟她说:“一会见了张叔叔,记得说上次他送的拼图你拼完了,特别好玩”——前者怕“惹事”,后者教“做事”。
结果就是,我长大后成了饭桌上“埋头扒饭”的那个,闺蜜却能笑着把话题接过来,哪怕是刚认识的人,也能聊得自然舒服。
第二个差更扎心:普通家庭把“内向”当性格,有钱家庭把它当“技能短板”。
我妹小时候不爱说话,我妈总跟人解释“她就是慢热,长大就好了”;但闺蜜小时候一怯场,她妈直接报了演讲班:“不爱说话不是性格,是没练过怎么开口——跟骑自行车一样,练多了就会了。”
现在我妹开会不敢发言,哪怕方案是她做的;闺蜜却能站在客户面前,把项目亮点讲得让人眼睛发亮——“内向”从不是借口,社交本就是能练会的技能。
更核心的是:普通家庭教“听话”,有钱家庭教“表达”。
我小时候跟我爸说“我不想学钢琴”,他会说“大人安排的有道理,别顶嘴”;但闺蜜跟她爸说“我想报画画班不想学奥数”,她爸会问“那你说说,画画能怎么帮到你?”
后来我在职场里,哪怕被分配了不该干的活,也只会说“好的”;闺蜜却能笑着跟领导说“这个任务我擅长,但XX部分可能需要同事帮忙——您看这样安排行吗?”——会表达的人,从不会只当“听话的工具人”。
还有个藏得深的差:普通家庭等“关系”,有钱家庭“经营关系”。
我妈总说“朋友看缘分,不用刻意联系”,结果我小学最好的朋友,现在早没了来往;但闺蜜她妈会提醒她“XX生日快到了,你上次说她喜欢手账,要不要挑本送她?”
去年闺蜜换工作,就是当年她帮过的学姐内推的——关系从不是“碰运气”碰来的,是你记着别人的好、主动递过去的温度,慢慢攒起来的。
最后一点,是很多普通家庭都踩的坑:教“藏着”,却没教“怎么露”。
我妈总跟我说“做人要低调,别显摆”,所以我哪怕拿了奖,也只会默默收起来;但闺蜜拿了竞赛奖,她妈会说“把你的解题思路整理一下,下周分享给你表妹呗?”
现在我做了项目不敢跟领导说,总被当成“没功劳”;闺蜜却能在例会上,把自己做的事讲得清楚又亮眼——“露”不是炫耀,是让别人看见你的价值,机会才会来找你。
其实普通家庭不是不想教孩子社交,是我们自己就没学过“怎么好好跟人打交道”——我们总以为“成绩好就行”,以为“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可等孩子进了社会才发现:会社交的人,早把路走宽了。
如果现在你是家长,别再跟孩子说“别添麻烦”了——教他主动打个招呼,教他说“我可以加入吗”,教他记得朋友的生日;
如果已经长大,也别慌:从今天起,试着跟同事说句“今天的咖啡挺好喝的”,试着把自己的工作亮点说给领导听——社交从不是“天生会”的事,你现在学的每一步,都是给将来攒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