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转自:中国应急管理
寒意渐浓,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的梨花大道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钩机的铁臂挥舞着,忙着清理河道里的淤泥沙石;挖掘机轰鸣着,一刻不停平整着受损路面;工人紧张有序地搬运建材、修整路基;乡镇干部则有条不紊地指挥工作。
半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每年4月,8公里长的大道两旁,上万棵梨树竞相绽放,洁白的梨花如云似雪,铺就出“梨花大道”的盛景。今年7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来袭,梨花大道被裹挟着巨石泥沙的洪水无情吞噬,沿线村庄瞬间沦为泽国。
![]()
7月23日至28日,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遭遇持续144小时的强降雨(图源:镇罗营镇人民政府)
明年春日,重建后的大道能否重现昔日盛景?当前受灾群众能否温暖安居、安心生活?带着疑问,近日,记者走进镇罗营镇灾后重建一线,探寻这座小镇的重生之路。
安居暖心,护航冬日希望
“本来看着倒塌的后墙,还在想这个冬天可咋过。没想到政府这么快就把房子修好了,还保障了供暖,这个冬天肯定能暖暖和和地度过。”记者走访时,镇罗营镇东寺峪村村民李永浩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家新建好的后墙,一边笑着说。
7月23日至28日,镇罗营镇遭遇持续144小时的强降雨。该镇地处平谷北界深山区,沟谷交错。短时间内,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全镇20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其中15个村受灾严重。
随着寒冬临近,保障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成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镇罗营镇党委、政府多措并举推进住房修缮、供暖保障、防疫消杀、产业恢复等工作,让受灾群众在寒冬中感受到浓浓暖意与希望。
![]()
截至目前,该镇152户村民的局部隐患房屋已完成修缮
(图源:镇罗营镇人民政府)
住房安全是群众安心生活的基础。洪灾过后,不少村民家的房屋墙体开裂、屋顶渗漏,部分房屋甚至倒塌或成了危房。针对19栋倒塌房屋和16栋危房,镇政府制定了分类处置方案:危房重建户可获得政府补贴,局部隐患房屋修缮可按实际花费报销。截至目前,该镇152户村民的局部隐患房屋已完成修缮,危房重建工作正加速推进,以确保明年汛期前全部完成建设。
供暖保障关乎群众冬日冷暖。洪灾造成该镇20个村的燃气供应全部中断、17公里燃气管线受损、37处涉险点位亟待修复。
为让村民在供暖季来临前用上燃气,镇罗营镇政府制定“常规+灾后”的双线保障计划,即除第一时间与燃气公司沟通协调,加速推进管线修复外,针对部分无法通过管道供气的受灾家庭,采用瓶组供气方式保障取暖。
10月中旬,镇罗营镇政府就开始联系燃气公司,确保在供暖季来临前,燃气能够供应到位。“现在,我们村已如期供暖,保证村民能够温暖过冬。”东寺峪村党支部书记郭志强说。
截至目前,镇罗营镇已完成28处燃气供应涉险点位修复工作,剩余部分预计于11月底前完工。此外,该镇还细致摸排村民御寒物资需求,为有需要的群众送去米、面、油、衣物等过冬物资,并对77台煤改电设备进行全面巡检,清理了2台过水受损设备,以确保每台设备在冬季能正常运行。
在政策保障方面,该镇扩围困难家庭,将受灾严重、生活困难的群众全部纳入取暖补贴范围,规范补贴申请、审核与公示监管流程,确保救助政策落地见效,不让一户群众受冻。
汲取经验,提升山区应灾能力
被洪水冲倒的树木、被淹没的餐车、被冲毁的汽车残骸、断裂的道路护栏……在镇罗营镇受灾最严重的村落——关上村西侧的一片小树林中,村民自发设立了“重生”抗洪纪念展。纪念展上,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无声诉说着洪灾的惊心动魄。
![]()
关上村西侧的一片小树林中,村民自发设立了“重生”抗洪纪念展(于潇 摄)
“我们希望每一个来参观展览的人都能认识到洪灾的毁灭性,也能自觉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关上村党支部书记秦宝江表示,村里会组织村民、学生定期来参观学习,让大家铭记灾难、敬畏自然。
未来,该镇计划将关上小学安置点打造成应急培训安全教育基地,增设防灾减灾科普区、应急技能实操区等功能区域,推动将灾害记忆转化为实战能力。
“基地会以此次洪灾为经典案例,设置实地参观、亲身体验、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项目,让基层干部、政府工作人员、一线调度指挥人员亲身去感受,了解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后,该如何快速调度、科学处理、妥善安置。”镇罗营镇副镇长刘佳音说。
在这场洪灾中,镇罗营镇先后开展两次大规模群众转移,累计转移群众34276人次,实现了“零伤亡”。“第一次转移用了9小时,第二次转移缩短至4小时。‘零伤亡’的背后,高效的响应机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刘佳音介绍。
洪灾中,镇罗营镇建立的“四个一”响应机制展现出实战效能。“四个一”即一个覆盖镇、村、网格的三级响应体系24小时高效运转,确保指令第一时间传达、情况第一时间上报;一套标注了23处风险点的防汛作战图精准指引,让救援力量靶向发力;一份包含126名干部的职责清单,确保人人各司其职、无缝衔接;一张精准到小时的群众转移时刻表,保障转移工作有条不紊、快速推进。
此外,该镇还总结出“因人、因时、因势”的“三因”工作法,针对老人、儿童、病患等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转移方案,根据降雨强度、洪水变化及时调整救援策略,让转移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从救灾经验中汲取力量,及时补齐短板,让山区不仅能快速恢复生机,更能从容应对灾害风险。”刘佳音说。
●作者:实习记者 于潇 刘白歌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2025年11月10日一、二版 原标题《本报记者探访北京平谷区镇罗营镇灾后重建——山区小镇的焕新重生之路》 责任编辑:王倩 刘白歌(实习)
●编辑:邢祖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