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2015下半年至今,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仿佛一夜之间,不再是任何店铺、品牌、柜台的VIP,失去各种附加值福利,消费金额直线下降。
与此同时,爱上养生和八段锦,每天会腾出一部分时间安静地看书做笔记,感觉回到读书的年代,心境也随之改变,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接纳一切,坚决不内耗。
帮忙做家务的阿姨说,最近几天学校里发生三起事件,都是男生,阿姨想不通: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却仿佛失去抗压能力,动辄就走极端。
进出校园时,也发现些许端倪……外来车辆无论什么理由一律不让进。
但凡发生这类事情,人们习惯聚焦于社会压力等这些外部因素,却忽略最根本的一点,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改善,人们在越来越追求自我的同时,却忽略作为个体,对社会、家庭、包括自己的责任。
职场内卷导致过劳猝死、学业压力引发抑郁焦虑、信息爆炸造成注意力碎片化……即便因为管不住嘴导致一堆肥胖病,也归咎于甜品和炸鸡。
![]()
不可否认,面对这些身心健康危机,“这都是社会的错”成为最容易引起共鸣的锅。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运转的时代,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价值多元……这些外部因素构成健康的背景板。
然而,如果我们因此就将所有责任推给社会,其实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不尊重。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我们都是第一责任人——这不是冷酷的指责,而是对生命自主权的庄严宣告。
将身心健康问题完全归咎于社会,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弱化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极端环境中发现,“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有一个空间,我们能选择反应的力量和自由。”
社会压力确实存在,但解读和应对方式,才真正决定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
当一个人坚信自己完全是被动承受者,这种“外控型”思维方式本身就会加剧无助感,成为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
相反,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身心健康的人,具备一种“内控型”思维——他们承认外部限制,但更相信自己对生活的掌控能力。
在身体健康层面,自我责任意味着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管理。
毋庸置疑,社会确实有诸多健康挑战:久坐的工作方式、高糖高脂的便捷食品、无处不在的电子屏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拥有前所未有的健康知识和工具。
研究表明,约80%的过早心脏病和中风、60%的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改变预防。
如果我们选择每天走几步路、少点一次外卖、早睡半小时,这些微小的自我负责行为累积起来,就是对抗“社会致病因素”最有力的武器。
健康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日复一日的实践,主体只能是我们自己。
其中,心理健康领域的自我责任更为微妙而深刻。
社会确实在制造无数焦虑源:社交媒体上的完美生活展示、职场中的无情淘汰机制、物质主义的价值评判……但“焦虑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人们消费它,就像消费其他商品一样。”
我们是否无意识地沉浸在焦虑中,将其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
自我责任不是否认痛苦,而是拒绝让它定义我们的一切。
学习情绪调节,培养心理韧性,在必要时勇敢求助——这些都不是社会能替我们完成的事情。
当然,强调自我责任绝非为社会问题开脱。
明智的自我责任观,是在承认社会影响力的同时,聚焦于自己能够掌控的范畴。
社会有责任创造更健康的环境,包括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提供可及的医疗服务、营造包容的心理支持氛围等。
但如果每个人将这些宏观改善作为个人健康的前提,无异于将生命的主导权拱手相让。
真正的智慧在于: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不放弃当下的自我负责;在承认外部约束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内在自由。
![]()
自我负责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解放。
当我们停止抱怨社会如何伤害我们,开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奇妙的转变随之发生……请相信,亲测有效,这是真的。
这种主体性的觉醒,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健康促进剂。
研究显示,拥有强烈自主性和生活掌控感的人,不仅心理更健康,生理指标也更优,甚至寿命更长。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守护身心健康已成为一种革命性行动。
而这场革命的起点,不是等待社会变得完美,而是此刻此地,我们决定为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负起责任。
健康的身体和宁静的心灵,终究是要由自己走进去的殿堂,社会可以提供路径,却无法代替我们行走。
在这个意义上,承担第一责任不是重负,而是特权——它是我们作为独立个体,对生命最深刻的礼敬。
(图片源自A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