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清凉山语」出品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学习教育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史上
就有许多关于作风的感人故事
本期
《校史中的作风故事》专栏
让我们一起走近
吴玉章的故事
品读“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感悟“一息尚存,绝不松劲”的担当
在见贤思齐中校准价值坐标
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接续传承
![]()
![]()
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作为“延安五老”之一,吴玉章从辛亥革命到长征、从抗日救亡到新中国建设,见证了中国革命的点点滴滴、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年华和热血。毛泽东主席曾在他60岁生日的时候这样评价: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们的吴玉章老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
![]()
▲吴玉章参加开国大典
1950年3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学生大会上,吴玉章坦率地谈到了办学初期的艰难处境:“目前,由于战争破坏,经济创伤尚未恢复。学校有许多应有的设备也未及时的赶上,这是我们的缺点,特地在大会上提出作为自我批评,请同学们原谅。我们现在就改正这个缺点。”吴玉章还在大会上对同学们寄予殷切希望:“需要我们大家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克服当前的困难。由今天起,学校正式上课,希望大家按时上课、按时作息。不允许有任何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发生。希望同学们用积极的革命行动,正确的学习态度,来支持学校。”
半年后的开学典礼上,吴玉章向全体师生作了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建设经过的报告,就学校的主要任务、教学工作的组织、科学研究工作与提高教育干部的工作等谈了看法。他表示,要建立一个新式的中国人民大学,要多学习先进的建设经验,避免不切合中国实际的错误。
![]()
正如吴玉章的讲话所展现的,他不仅关注学校的客观条件,更关注青年学子的思想作风与学习态度。这背后,正是他对教育本质深刻的思考与长期实践的积淀。吴玉章认为,旧社会“教育不发达”,不能培养出经世济民的人才,而教育不发达的原因则在于“空虚不实际”。因此,在兴办党的教育事业过程中,吴玉章注重消除旧教育中的“虚浮习气”,提倡知行合一。在办学过程中,吴玉章始终践行这一理念。他为华北大学制定了“忠诚、团结、朴实、虚心”的校训,“忠诚”是要求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团结”是呼唤思想行动统一的力量;“朴实”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态度;“虚心”是增长学识能力的条件。
![]()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大学自成立之日起便将教学与实际相联系作为重要方针。一方面,吴玉章领导人大在教育教学上注重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立足中国大地研究中国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吴玉章告诫师生“不要只在书斋里做学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吴玉章也时刻用实事求是的作风要求自己,在领导推进文字改革的过程中,吴玉章以八十多岁高龄,走遍大半个中国,就简化字的使用和普通话的推广等工作听取地方各级干部群众意见,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了文字改革的顺利推进。
![]()
▲吴玉章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在一起
吴玉章在少年时期,亲眼见证了华夏大地国土沦丧、满目疮痍。于是,和其他的爱国青年一样,吴玉章不断寻找救国救民的科学真理和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他拥护过戊戌变法、参加过辛亥革命、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过要职。吴玉章后来回忆道:“我的前半生一直在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摸索行进。”带着对中国革命前路的困惑与希望,吴玉章上下求索,在法国接触了社会主义,并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
理想之火,始于少年;实干之道,践于一生。吴玉章在革命、建设时期长期担任党和政府要职,但他从来不以“老爷”自居,而是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学习。1940年,吴玉章因劳累过度病倒,甚至出现休克,但即便这样他还是坚持会见群众代表。家人怕影响他休养,便谢绝了一些同志前来会见的要求。他知道后非常生气,批评道:“我虽然病了,但有两件事是可以办,也每天必须办的。一是看报,一是接近群众。不看报不接近群众,岂不成了瞎子和聋子了吗?”
吴玉章的孙女吴本立教授曾这样回忆道:“爷爷一生非常节俭,家里穿的睡衣都打了好几个补丁。”在吴玉章幼年时,他的家人就有着良好的家风,他的祖母对他严格要求,常告诫他说“从艰难困苦中长成的人才更有用”。在革命生涯中,吴玉章也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吃穿上绝不铺张浪费,所有的用度绝不超过组织要求的标准。他和家人们一起住在四合院里,房子又老又破旧,中央多次提出给吴玉章换个舒适点的住处,他都婉言谢绝了。不仅如此,吴玉章还以同样严格的要求教导子女,他说:“封建社会讲夫荣妻贵,封妻荫子,共产党是不讲这一套的。”
1963年,吴玉章的侄孙吴本清去探望他时,请吴老为他写寄语,其中,吴玉章这样写道:“创业难,守业更难,须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规模。”短短数语,既是长辈对后辈的真诚叮咛,也蕴含着他一生朴实、清廉、务实的做人准则。
![]()
▲吴玉章所作自励诗
吴玉章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探索真理、艰苦奋斗的一生。他怀着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投身革命事业,长期扎根群众之中,组织和推动革命工作。他始终以一名普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艰难困苦,选择朴素生活,将一生奉献给了服务人民的伟大事业。对人大人来说,吴玉章老校长的故事,为我们扣好作风的“第一颗纽扣”作出了榜样。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作风,就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人生的“志气”,用吃苦耐劳的韧劲褪去生活的“娇气”,用脚踏实地的探索摒弃学习的“浮气”,学习老校长一贯地坚持信仰、一贯地艰苦朴素、一贯地实事求是、一贯地热爱人民和“一辈子做好事”的初心坚守。
![]()
人大校史中
有闪亮的名字、鲜活的故事
这是精神的丰碑
也是传承的红色基因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心中难忘的故事
一起在追忆中汲取力量
在传承中继续前行
![]()
![]()
陕北公学的好作风从何而来?
特别支持:校史馆
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素材来源:
《吴玉章传(上卷)(1878-1949)》
《怀念吴老》《吴玉章全集》
专栏顾问:王学军 吕鵬军
统筹:任瑾
文字:薛思齐 心怡
设计:佧米然·克里木 邱童
责编:诗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