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文旅中国)
秋冬时节,桂东地区的茶山青黑如黛,晨雾漫漫。广西苍梧县六堡镇瑶家雪兰六堡茶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祝雪兰的手掌在鲜叶间翻飞,“这温度得靠手劲控,差一度就失了韵味”。
![]()
六堡茶群山 廖伟 摄
千年茶香的时空穿越
“六堡茶是刻在南洋华人骨子里的记忆。”马来西亚六堡茶协会会长郭俊邦的话,道出了这种黑茶的传奇。清代《苍梧县志》记载,“味醇隔宿而不变”。19世纪中叶的马来西亚锡矿场,“今日有六堡供应”的木牌曾是最有效的招工广告——湿热环境中,六堡茶的祛湿功效成了华工的“救命茶”。今天在吉隆坡、槟城、怡保、马六甲等地,“闲时品六堡”已成为华人的日常。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跻身世界非遗名录,六堡茶制作工艺作为代表位列其中。“我从小看着外公外婆制作六堡茶,杀青、揉捻、干燥,每一个步骤都很细致,做出来的茶又香又耐泡。”祝雪兰说。这门古老技艺,如今正成为产业振兴的文化根基。
2004年,梧州将六堡茶纳入农业重点扶持。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21年,生态茶园建设大会战全面打响。如今,苍梧全县茶园达20.5万亩,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较2021年实现翻倍增长。苍梧340家涉茶合作社织就帮扶网络,6.5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2.1万农户从中获益。
在梧州海关实验室,工作人员正为出口茶叶做检测。2024年,梧州口岸六堡茶出口量达87.5吨,货值近千万元。随着马六甲仓的建成,“南洋陈化”成为出口六堡茶的新卖点。
![]()
当地茶农趁着晴好天气采摘六堡茶 廖伟 摄
千家万户的致富答卷
“培训前做的茶又苦又涩,一斤卖不上50元;现在按标准做,能卖到250多元。”山坪村茶农陈勇超的蜕变,是六堡茶富民效应的缩影。这个曾靠经营八角维生的汉子,如今管理着50多亩茶园,年增收近10万元。
祝雪兰的培训课堂见证着更多改变。自2009年起,她累计培训茶农2000余人次。在她的带动下,苍梧县六堡镇瑶家雪兰六堡茶专业合作社联合70多户茶农种植5000多亩茶园,年收购茶青近35万公斤。“以前出门打工顾不上家,现在采茶每月能赚5000多元。”正在茶园采茶的山坪村茶农梁盘金说。
数字科技助力六堡茶产业再腾飞。网格管理、区块链溯源、无人机巡园……“科技大脑+传统经验”的融合模式,使合作社茶叶出口检测通过率从82%跃升至98%,2024年欧盟订单量同比激增210%。目前,苍梧县已建成1.19万亩智慧生态数字茶园,部署6条全自动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超3000吨。
![]()
封茶大典 苍梧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茶旅融合的未来图景
“既能采茶制茶,又能看非遗巡游,这样的体验太特别了。”在2025苍梧六堡茶文化宣传周上,广东游客李女士说。
茶船古道遗址建设现场一片忙碌,这里将串联起六合码头、古茶庄等景点,与新建的六堡茶博物馆形成文旅环线。“我们要让游客走当年的茶路,品古今的茶香。”六堡镇镇长苏虹萍介绍,配套建设的5000亩生态茶园、标准化生产车间已初具规模,将迎接八方宾客。
在苍松茶厂的展厅里,茶月饼、茶护肤品等衍生品琳琅满目,针对东盟市场设计的便携装茶叶供不应求。“马来西亚客户说这里的气候存茶‘一年顶三年’,我们正建跨境产业园。”销售经理李培勇介绍。
近年来,苍梧县打造“茶旅+民宿”“茶旅+康养”“茶膳宴”等融合模式。“节假日一房难求,客人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就为体验‘晨起采茶、午间制茶、傍晚品茗’的慢生活。”六堡精舍民宿负责人谢妮感慨。2025年国庆假期,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9.17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2.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6%和14.3%。
11月12日至16日,2025中国黑茶大会——2025梧州六堡茶文化节在梧州举办。在六堡茶的发祥地——苍梧县六堡镇,中国六堡茶交易中心、六堡茶精品加工园区等系列场馆设施将渐次开放。
“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希望,每一缕茶香都连接着未来。”祝雪兰说。
责编:彭澳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