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300元减50元、满1件享9折、下单抽免单、限时秒杀价、百亿补贴……双11期间,多个电商平台将常见的商品促销手段用在处方药领域,处方药价格便宜不说,开方的流程也很随意。
(11月11日《北京晚报》)
满减、秒杀、抽免单…… 当这些原本属于服装、家电等普通商品的双 11 促销套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处方药销售页面上,当“减重无忧”“不瘦必赔”的夸张宣传取代了严谨的用药提示,当仅凭姓名和年龄就能轻松开出处方药,我们不得不警惕:网售处方药正在被流量思维裹挟,一步步偏离安全用药的轨道,这场看似让利消费者的 “优惠狂欢”,实则暗藏重重风险。
处方药之所以“特殊”,在于其使用必须遵循严格的医学规范。需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诊断开方,药师审核把关,患者按医嘱用药,每一个环节都是保障用药安全的 “防线”。但在双 11 促销中,这些“防线”被逐一突破:为了吸引消费者,平台用“限时秒杀”制造紧迫感,用“满减优惠”降低购买门槛,甚至用 “疗效承诺”夸大宣传,完全将处方药等同于普通快消品;更离谱的是,开方审核流程形同虚设,无需病历、不用问诊,输入基本信息就能拿到处方,这种“走过场”的操作,不仅违背了《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更将患者的健康置于危险境地。要知道,处方药的滥用或错用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比如减肥类处方药若不对症使用,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这样的 “优惠”,本质上是拿健康当赌注。
平台之所以热衷于处方药促销,表面上宣称“让利消费者、减轻用药成本”,实则是看中了处方药市场的巨大流量和利润空间。随着线上购药成为趋势,处方药逐渐成为电商平台的“新增长点”,而双 11 作为年度消费狂欢节点,自然成为平台抢占市场份额的“战场”。为了追求销量和业绩,部分平台忽视了药品的特殊性,将促销逻辑凌驾于安全规范之上,这种 “重利益、轻安全” 的做法,显然是本末倒置。
更值得警惕的是,监管层面若不能及时跟进,很容易让处方药促销陷入“野蛮生长”境地。虽然相关法规明确要求网售处方药需遵守“线上线下一致”原则,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平台存在违规操作,而监管部门的巡查、处罚力度若跟不上,就会给平台留下“钻空子”空间。比如,一些平台通过第三方机构开具 “幽灵处方”,审核环节流于形式,这些问题若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整治,不仅会扰乱药品市场秩序,更会损害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双 11 的核心是 “惠民”,但惠民的前提是“安全”。处方药不是普通商品,不能用简单的促销逻辑衡量;健康也不是“折扣商品”,不能用优惠价格换取。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不能当“甩手掌柜”,需加强双11期间网售处方药的巡查力度,对违规促销、审核不严的平台依法严惩,形成 “不敢违、不能违” 的震慑。
总而言之,双 11 促销可以热闹,但不能“越界”;刺激消费可以理解,但不能“吃错药”。处方药大甩卖,被出卖的很可能是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